预防登革热,夏天需小心ldquo花斑
花斑蚊传播登革热
随着夏季的到来,温暖潮湿的天气,“蚊情”开始汹涌。值得注意的是,伴随着蚊子的剧增,由伊蚊(俗称花斑蚊)为传播媒介的急性传染病——登革热的高峰期也会到来。
登革热二次感染后,由于身体的免疫反应增强,可出现登革出血热或登革休克综合征,病死率高。而且此病无 药,只能用对症和支持疗法。因此,夏季预防登革热格外重要。
夏季正是登革热的高发季节,我国每年都有输入性病例发生,且多地多年发生登革热本地疫情。登革热的主要流行季节为5-11月,病例高峰期为7-9月。
登革热是通过伊蚊叮咬传播的,即蚊子叮咬了登革热病人后,再去叮咬其他人群,就会传播登革热病毒。感染登革热病毒后,一般2-5天发病,最长可达15天。症状主要有突发高热、乏力、皮肤潮红、头痛以及剧烈的关节疼痛,大多数患者为轻症或无症状感染者,但是少数登革热病人会出现严重出血或死亡。
目前,治疗登革热无 药,只能用对症和支持疗法。出血严重时输血,用止血药。出现休克时给予抗休克治疗。因此消灭伊蚊是控制流行的重要措施。
如何降低发病风险
外出采取防蚊措施、知道登革热传播途径、蚊虫孳生地认知得分高、夏天家中常使用空调、家中安装纱门、小区或家周围及时清理垃圾、工作场所室内有空调等措施,能够降低登革热发病风险。
登革热是多个地区重点防控的急性传染病,近年来发现白纹伊蚊野生种群对溴氰菊酯、DDT具有一定抗药性,对氯菊酯、马拉硫磷较为敏感。开展白纹伊蚊孳生地清理和环境整治,能有效控制蚊媒密度,降低蚊媒传染病发生风险。
文
羊城晚报
图
稿定设计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http://www.admin15.com/jbby/90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