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仕沛ldquo双峰热rdqu

“双峰热”是“往来寒热”的又一表现

——登革热余话

年广州登革热疫情颇为严峻,8月中旬已发现多例,广东省9月20日报载已发现多例。疾控部门从利于监控疫情的角度出发,要求所有发热病人,都要引导到发热门诊就诊,并向卫生监管部门报告疫情。

年8~9月,我也接诊了5例发热并已经门诊确诊或高度疑似的登革热患者。有3例正处于高热阶段,有两例高热已退1周,均是用经方辨治,以小柴胡汤类方为主,缩短了病程,收到满意的效果。

登革热为伊蚊传播,此病起病突然,体温迅速达39℃以上,伴有恶寒,一般持续2~7日,热型多不规则,部分病例于第3~5日体温降至正常,1日后又再升高,呈双峰热。同时胃肠道症状较突出,常有呕吐恶心,腹痛腹泻。发病后2~5日多出现皮疹。严重病例还可出现出血倾向、肝肾功能损害等。此病患者患病后常感虚弱无力,完全恢复常需数周。登革热患者的白细胞总数及血小板起病时即有可能减少,至出疹期最为明显。

个人认为,此病病机和症状颇似小柴胡汤方证。《伤寒论》第97条:“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搏,结于胁下,正邪交争,往来寒热,休作有时,嘿嘿不欲饮食……”病者出现“双峰热”,这正是小柴胡汤的“往来寒热”。我认为所谓“往来寒热”临床除了表现一会儿冷一会儿热,发热时不恶寒,恶寒时不发热之“交替热”外,也可能表现为“双峰热”,即发热恶寒退了之后,又重复发热。

我所见登革热患者,均有恶心、呕吐、胸闷症状,符合《伤寒论》第条:“呕而发热者,小柴胡汤主之。”及第96条:“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当然病者还可能见《伤寒论》第条“舌上白苔”的症状。

患此病者常可见头痛、骨节疼痛,颇似麻黄汤证及大青龙汤证。但此两方证,除无呕吐外,也无虚弱感(因患登革热会出现白细胞显著降低,血小板减少,病人常有虚弱感,所谓“血弱气尽”),所以不要和麻黄汤证、大青龙汤证混淆。患者发热恶寒时多无汗出,故同样不适用桂枝汤。《伤寒论》第16条有:“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之,常须识此,勿令误也。”

发热期间,病人如果有口渴,这就是少阳阳明合病了。只要有“口渴”,便可加石膏。《伤寒论》第97条:“服柴胡汤已,渴者,属阳明,以法治之。”所谓“以法治之”即按治阳明的治法。如果更有“便秘”等症,则应考虑承气了,不过,登革热者多是伴腹泻,而非便秘。

如果发热期间出现腹泻(“利遂不止”《伤寒论》第34条)等,则可以用小柴胡汤合葛根芩连汤(即小柴胡汤加葛根黄连)。

如果发热已退,病人腹泻不止(我的病人中有3个是严重的腹泻、脘痞腹胀的),那么便是半夏泻心汤证了。半夏泻心汤其实是小柴胡汤的变方,柯韵伯说此方:“稍变少阳半表之治,推重少阳半里之意。”即小柴胡去柴胡、生姜,加黄连、干姜。《伤寒论》第条:“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当然,如果“腹中雷鸣,下利者”(《伤寒论》第条)又应用生姜泻心汤主之了,即半夏泻心汤加生姜。

很多人认为高热病人多属温病范畴,采用温病治疗,动不动就银翘散,这就有违“辨证施治”的思维了。吴鞠通《温病条辨》第5条银翘散条,姑不论他这条条文是否合乎逻辑,但他也说了银翘散是无恶寒的。“太阴温病,恶风寒,服桂枝汤已,恶寒解,余病不解”才用“银翘散主之”。第4条:“但恶热,不恶寒而渴者,辛凉平剂,银翘散主之。”

《伤寒论》第6条:“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第3条也说:“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我的病例中都是有“恶寒”的,所以即使口渴,加石膏便是。

我的几个病人,用小柴胡汤后都是一两天内退热,当然柴胡的用量可是要参考仲景原量的,仲景是用柴胡半斤的。现在由于受世俗的影响,不敢重用柴胡,这又是不相信仲景的一种表现。现将几首治发热方如桂枝汤、麻黄汤、大青龙汤、小柴胡汤等的主药比较一下:桂枝汤中桂枝不过是三两,麻黄汤中麻黄不过是三两,大青龙汤是峻剂才用麻黄六两,但小柴胡汤用柴胡却是半斤!可见柴胡不重用不足为功。半斤即八两,汉代之八两即近代克多,1剂分3服,每服 0克。我常用45~50克,古人克是1日量,我们虽用50克,也是1日1剂1服量(最多是复渣服2次)。所以仍未达仲景的原量,何惧之有?

小柴胡汤的煎煮法很特殊,“去滓再煎”。医家以为有什么玄机,其实是因为柴胡质轻用量重,导致固体饮片体积大,故用多水煎(一斗二升),为煎煮方便,只好去滓再浓缩。仲景书是从实际出发,并无虚言,读仲景书不宜臆度。发热病人,用小柴胡汤,应参考桂枝汤法将息:“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发热病人,用小柴胡汤,可以加石膏,如果用石膏的话,我都是用90~克,其实也不算重。仲景白虎汤是用一斤的,吴鞠通却在《温病条辨》白虎汤中用一两,误导世人,畏石膏如虎矣。

下面给大家介绍几个登革热病例:

例:我的中医同学,十余天前高热,高度疑似登革热。高热退了,但十多天来仍恶风,汗出,倦怠乏力,此却是桂枝汤证了。

第二例:热退后出现皮疹,瘙痒,又要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伤寒论》第23条:“面色反有热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痒,宜桂枝麻黄各半汤。”“面色反有热色者”可作两种理解:①皮疹色红。②阳邪不能发越,故面潮红。桂麻各半汤芍药用赤芍,并加石膏、牡丹皮。

第三例:高热40℃,小柴胡汤加石膏、连翘后,次日热减,体温38.5℃。腹泻1天七八次。合葛根芩连汤。

第四例:75岁老太,柴胡用45克,1剂热退。

第五例:大学生,高热退后四五天仍腹泻,用的是半夏泻心汤。

这几例中 一例是高热后仍腹泻,所以只用半夏泻心汤。,不用石膏。另一例75岁老太婆,没有用石膏。

综上观之,此次治疗登革热,每一步都是按《伤寒论》走的。仲景方何其实用!“方证对应”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怎么会有“古方不宜今病”之说?怎么会有“守其法不泥其方”之说?怎么会天天喊“辨证论治”,却一见高热就只往温病中考虑?

莉娜按:小柴胡汤用于登革热辨证关键在于热型,其“双峰热”的特点,是“往来寒热”的另一个表现。谈及“往来寒热”,曹颖甫在《经方实验录》中,对麻桂二汤合用与小柴胡汤独用,有这样一段论述:“固知有寒有热,一日之中循环不已者为太阳病,寒热日发,有间隙如不病之人者为少阳病,此麻桂二汤合用与小柴胡汤独用之别也。”

这里也提到了往来寒热的两种表现形式,但是,如果说单凭热型来断定是当麻桂二汤合用,还是当小柴胡汤单用,其实并不全面。

除了以热型辨别两类方证之外,主要还是看并发症的情况。麻桂二汤合用当兼有头痛、项强、骨节痛等麻黄类方的疼痛症状;小柴胡汤独用则应兼有呕、胸胁满闷、嘿嘿不欲饮食等症状,或是瘥后发热、热入血室等情况。黄师将小柴胡汤用于登革热的第二个辨证的关键点,就在于有“呕”和虚弱感。

诸多医家认为,小柴胡汤的作用是和解少阳半表半里之枢机。

我们可以讨论一下“和法”,在小柴胡汤的19条条文中,从未提及“和法”。桂枝汤的第条:“吐利止而身痛不休者,当消息和解其外,宜桂枝汤小和之。”吐利至虚后,用“桂枝汤小和之”,这里的和,其实也可以理解成一种比较温和的治法。

小承气汤的第条也提到“可与小承气汤微和胃气”,第条“以小承气汤和之”,第条“与小承气汤和之愈”,第条“以小承气汤少少与,微和之”,对于小承气汤来说,所谓“和法”可能是“和胃气”的意思。第70条“发汗后,恶寒者,虚故也;不恶寒,但热者,实也。当和胃气,与调胃承气汤”,其实也是如此。

相对大承气汤证,小承气汤证是比较虚的,第条是“若吐、若下、若发汗”,误治后,有虚的表现,所以要“和之愈”。

小承气汤、调胃承气汤的服法是相当灵活的,一边服药,一边观察。

第条:“阳明病,谵语,发潮热,脉滑而疾者,小承气汤主之。因与承气汤一升,腹中转气者,更服一升。”此证热实还是比较明显的,服一升,只是有转气,所以马上乘胜追击,希望能把热实泄下来。“若不转气者,勿更与之”,服药后无转气,证明药不对症,所以马上就停服。

第条:“得病 日,脉弱,无太阳柴胡证,烦躁,心下硬;至四五日,虽能食,以小承气汤少少与微和之,令小安;至六日,与承气汤一升。”这条体质是比较弱的,所以一日一服,而且是“少少与”,即一点点的喝。

从小承气汤看,随时观察、随时调整可能也是“和法”的一大特点。在很多情况下,我们用泻药也应该用这种“少少与”的办法,一边用一边观察,得泻止后服。

莉娜又按:小柴胡汤并非只用作少阳证。柯琴在《伤寒论翼·六经正义》中说:“仲景之六经,是经界之经,而非经络之经。”柯琴还指出:“六经各有主治之方,而他经有互相通用之妙。”

其实太阳病篇中就有小柴胡汤的条文12条,第37、96、97、98、99、、、、、、、条。论述小柴胡汤主症“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的第96条也在太阳病篇。而柴胡的类方大柴胡汤、柴胡加芒硝汤、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柴胡桂枝汤、柴胡桂枝干姜汤,甚至其变证三泻心汤证均在太阳病篇。阳明病篇也有小柴胡汤的条文3条,第、、条。在厥阴病篇、瘥后劳复病篇也均有1条小柴胡汤的条文,第和第条。少阳病篇其实只有小柴胡汤的条文2条,第和第条。

“半表半里”首见于金元·成无己,《注解伤寒论》中有:“病有在表者,有在里者,有在表里之间者,此邪气在表里之间,谓之半表半里。”他用半表半里的学说解释第96条的病机。成无己还将第条少阳中风注解为“邪在少阳,为半表半里”,第条注解为“邪克少阳,为半在表,半在里”,于是形成了少阳病位为半表半里的学说。其实《伤寒论》通篇并未提及“半表半里”,只是第条提到“必有表,复有里”“半在里,半在外”,也就是有表证,也有里证,并不是说有一个“半表半里”的病位。看第条,就是有“微恶寒”的表证,又有“口不欲食”“大便硬”的里证,所以才用小柴胡汤。所谓“半在表”,指小柴胡汤证的“往来寒热”,这就是表证,而且还是一种很有代表性的热型。第条“必蒸蒸而振,却复发热汗出而解”,此语第条又再次提到,可见小柴胡汤应该还是有解表发汗作用的,当然这里的汗出也可能是因为“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气机调畅,正气卫外抗邪引起的汗出。为什么会说“半在里”? ,相比麻黄汤证和桂枝汤证,小柴胡汤证的症状更为复杂,第96条“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第条的“腹痛”,第条“大便硬”,第条“呕”,第条“舌上白苔”,说明小柴胡汤证有明显的消化道症状,“嘿嘿不欲饮食”“心烦”说明此方证还有一些神经精神症状。第二,小柴胡汤证有“血弱气尽”“瘥后”复发的虚弱表现。服用小柴胡汤后,邪一般有两个出路, 个是汗出,第二个如第条所说“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通过大便排出使邪有出路。第条“设不了了者,得屎而解”,此为用了小柴胡汤还不行的,可以用大柴胡汤,大柴胡汤既有小柴胡汤解外之意,又可通下,“得屎而解”。

I版权声明

本文摘自

作者/黄仕沛,何莉娜编辑/刘继芳

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如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请随时与我们联系。

I投稿邮箱

qq.

转载请注明:http://www.admin15.com/jbby/8366.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豫ICP备12000984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