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能核酸酶来自微生物的馈赠
本期摘要:逐典Pannarase全能核酸酶,高效、合规、可耐受各种生产条件,专为GMP环节所设计,不失为疫苗、重组蛋白、病毒载体等生物制药行业中去除核酸的理想选择。
核酸酶的历史
核酸酶是一类能够水解核酸中磷酸二酯键的酶,科学家根据酶切底物的不同分为核糖核酸酶、脱氧核糖核酸酶。
脱氧核糖核酸酶Ⅰ(DNaseI)在年科学家在牛胰腺中发现,由此核酸酶第一次走进人们的视野。此外,微生物的研究也发现一些微生物能胞外分泌核酸酶,这些磷酸二酯酶能够在胞外降解DNA或RNA,为细菌提供碳源或者起到防护功能。
细菌核酸酶的不同功能
非特异性核酸酶的发现
20世纪五六十年代,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芽孢杆菌等分泌的胞外核酸酶也被陆续分离出来。底物测试发现这些酶对DNA和RNA表现出非专一性,因此被新归类为非特异性核酸酶。
非特异性核酸酶的重大发现是在年,Jeffries等科学家首次发现粘质沙雷氏菌能够降解DNA和RNA[2]。年Eaves等人在粘质沙雷氏菌的培养液中分离出粘质沙雷氏菌胞外核酸酶(Serratiamarcescensnuclease,SMnuclease)。
经过鉴定,SMnuclease是一种糖类非专一性核酸内切酶,水解核酸后的产物为3~5个碱基长度的5’-单磷酸寡核苷酸,来防止外源DNA摄入。
培养基上细菌对核酸的降解作用
SMnuclease是迄今已知的唯一能水解所有核酸类型的核酸酶,包括单链,双链,线性和环状DNA或RNA,又被称为全能核酸酶。在水解速度上,SMnuclease也是核酸酶家族中独一档的存在,其DNA水解速度是DNaseI的34倍,是金黄色葡萄球菌核酸酶的4倍。
全能核酸酶的商品化
20世纪八十年代以来,重组蛋白等生物药开始进入医药市场。通过微生物发酵的形式生产蛋白,外源的核酸不仅会增加裂解液的粘度,还能在药物生产中降解过多的宿主DNA残留,以规避致癌等风险。
传统生物制药工艺使用层析等方法去除宿主DNA,但成本会比较高。核酸酶能够降解各种形式的(双链,单链,线状,环状,天然或变性)DNA和RNA,SMnuclease作为去除宿主DNA残留更理想的手段开始被人们
转载请注明:http://www.admin15.com/jbzl/130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