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小编陪你扒一扒求学台北那些事高
转眼离开台北阳明山已经近二十三个月,不禁唏嘘感叹时光蹉跎。年9月有幸前往凤鸣高冈的文化大学求学,先不说阳明山那风那雨那美食,今日暂且聊聊遇到的几位先生,以及从诸位先生身上所学点滴心得。
文末有高清文化大学图片~流量杀手~慎滑!!!
▲文化大学夜景一隅
在大陆时笔者原本就读于建筑学院建筑系,来到文大摇身一变,更名为环境设计学院建筑及都市设计学系研究所。台湾的研究所相当于大陆的各学院研究生办公室吧。本来不求上进的一个学渣,在文化大学并算不得上 学府的地方,遇到了几位 学问家。
建筑系温“志玲”爷爷与台大医学院的故事
▲台湾大学医学院建筑一角(日治时期建筑)
来台之前,往届赴台的学长推荐三门课,一门城市文化批判,一门研究方法与论文写作还有一门建筑物理专题研讨。来台后发现建筑物理专题的邱英浩教授已经辞去学院院长之职,课程也随之取消。于是选了剩下的两门课,遇到了文化大学的两位老师。研究方法与论文写作原来也是邱院长的课,离职后交给了现任系主任温国忠老师的手中。
对台湾最初的印象,对于我们这代人来说,并不是忠孝东路,而是林志玲的台湾腔。温老师满头白发的小脸上架着一副学究眼镜,时常穿着一件格纹棕色西服,用着志玲姐姐般的嗓音给我们传授论文写作方法。请自行脑补这看似怪异的场面!
▲系主任温国忠副教授(原谅小编没有找到更清晰的图片)
与其他现代教育方式,学校的作业基本实现了无纸化。温志玲爷爷的课给我最初的震撼来源于每周仅有一节课,课堂上所讲授的一本教材由同学们来进行宣讲,温爷爷负责帮我们扩展所有未知的知识空间。震撼还来源于一节课的内容,准备宣讲的同学需要准备一周以上,课下时间要远大于课上时间。没有复习就对本堂课的内容基本无认知,作业也都是通过个人学习系统将word或pdf档直接上传,上传时间为每周上课前一天的23:59,成绩会在上课前公布。和颜悦色的温爷爷真的会给不认真的同学低分哦~
与我们同堂上课的还有年纪与父母相仿的博士班、硕士班的在职研究生,相谈甚欢后才知各位叔叔阿姨已经是房地产公司总裁助理、建筑公司高级工程师等高薪职位。离开校园20多年后还能每周请假两天来山上读书(学校位于台北北侧的阳明山上)不辞风雨,精神值得敬佩,求学之坚韧也值得年轻人反思学习。
温爷爷本是台湾大学的博士,台湾大学日殖时期叫帝国理工大学,堪称台湾 学府。带我们参加学术讲座,有趣的事情再一次出现了,温爷爷要求我们报名的讲座是台大医学院关于当时全台地区流行传染病(登革热)的风险与动态控制的讲座,听了一轮才发现原来医疗系统已经开始全方位使用GIS(地理信息系统)对每个病原体携带者的出行方式、风险半径、关系人群都进行了标注。相关学科甚至是跨学科的研究方法令我大开眼界,随之沉迷于台湾地区部分大数据库的开放程度,可供研究者的资料实在是丰富之极。
这再一次刷新我对学术的印象,一个从来未思考过出境读书的学生,一个从未思考过读硕士的学生的命运从此改变了。
建筑系小马哥黄奕智与全英授课的故事
▲伦敦大学巴特雷建筑学院博士黄奕智助理教授(来源:百度)
学长另一门极力推荐的课是城市文化批判,而我却完全意识不到危机的来临。初次见到黄老师着实震撼了我,伦敦大学巴特雷建筑学院的博士身份和竖着马尾辫对历届台湾执政者都不抱有丝毫希望的本省人形象产生激烈的碰撞。咳咳,正式介绍一下,黄奕智老师目前已经离开了文化大学,然而作为对我影响 的一门课(可以说最折磨的一门课)意义是深远的。
黄老师课的 特点是全英文材料和每节课随堂的英文梗概测验也是 后无来者了。作为以前也是读过中国日报青少年版的我来说原本对这门课并没有如此恐惧,当 节课小马哥(黄老师别称)在班级中奋发下来一遍年前后社会学家福柯(MichelFoucault)的文章时,我算是彻底被折服了。
这一本十几页的讲义材料,来自于两百年前的词汇表达方式和神奇语法,在文化的图书馆里整整折磨了我三天时间。有道、百度、谷歌都成为了那个时期我 的伙伴,然而通过与年前的各位后马克思主义者、社会学家的思想上的沟通,再次让我茅塞顿开。原来欧洲文明在经历大航海时代和工业文明后刚刚开始的时候,这些先贤们就开始
转载请注明:http://www.admin15.com/jbzd/121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