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植棉区现代植棉几项技术介绍
1绿色防控技术
绿色防控技术是指以保护棉花安全生产、环境友好、减少化学农药使用为目标的农业、生态、生物、物理的病虫草害防治技术。包括应用抗病虫棉花品种、不育昆虫释放应用技术、生物防治(赤眼蜂、捕食螨、苏云金杆菌、蜡质芽孢杆菌、枯草芽孢杆菌、微生物杀虫剂和植物源杀虫剂的应用)、农业防治(健康栽培、优化作物布局、轮作倒茬等)、物理防治(性引诱剂、聚集素等、杀虫灯、诱虫板黄板、食诱剂等技术)、合理用药技术(推广高效、低毒、低残留、环境友好型农药、轮换交替用药)等。绿色防控技术有利于建立稳定的棉田生态系统,确保棉花生产可持续发展。
2量质协同技术
量质协同技术是指基于产量和质量同步提高的植棉技术。目前已有量质协同的品种选择技术、水肥药调控技术、棉花生长发育群体个体结构调控技术、光温优化和高能辐照同步技术。量质协同完全可行,量质是棉花产业发展的基础和竞争力,必须巩固提升。
3集中成熟技术
集中成熟技术是针对机采棉栽培技术变革和气候变化,采用综合调控技术,实现棉花集中现蕾、集中开花、集中成铃、集中吐絮的植棉技术[9]。包括集中成熟品种选择、集中成熟的水肥药械调控技术、集中成熟打顶化学封顶脱叶催熟技术。集中成熟植棉技术调控目标选用铃期短(50~55天)、早熟性好(生育期~天)、集中现蕾、集中开花、集中成铃、集中吐絮、有限生长特性突出的品种。
集中现蕾调控目标初伏时节蕾满枝。6月10~15日达到盛蕾期,相邻果枝同节位蕾的现蕾间隔时间在3天以内,同果枝相邻果节蕾的现蕾间隔时间在5天之内。
集中开花调控目标为八一时节花上稍。7月15日达到盛花期,7月中旬50%棉株的花位在第四台果枝,花位进程平均4天上升一个果枝,8月初开花到顶,相邻果枝同节位的开花间隔时间在3天以内,同果枝相邻节位的开花间隔的时间在5天之内。
集中成铃调控目标为入秋时节铃上顶。7月上旬单株有可见幼铃1~2个,7月下旬50%棉株的铃位在第四台果枝上,铃位进程平均8~10天上升一台果枝,相邻果枝同节位可见幼铃的间隔时间在3天以内,同果枝相邻节位的可见幼铃的间隔时间在5天之内。
集中吐絮调控目标为脱叶时节絮压脚、采收时节絮满枝。喷洒脱叶催熟剂时棉株30%以上棉铃开裂吐絮,即脱叶时节絮压脚。同时南疆地区9月中旬有50%棉株絮位在第二台果枝以上,北疆地区9月初50%棉株絮位在第二台果枝以上。相邻果枝同节位棉铃吐絮的间隔时间在3天以内,同果枝相邻节位棉铃吐絮的间隔时间在5天之内。喷施脱叶催熟剂10天、15天、30天后吐絮率达65%~75%、85%~95%、95%~%,采收时节吐絮率95%。最终实现集中成熟,一次性收获目标。
4塑型技术
塑型技术是指通过种植模式、密度、水肥药及打顶措施,对棉花群体和个体形态结构进行调控的技术。包括选用易塑型的品种、化学塑型技术、水肥调控塑型技术等,涉及苗、蕾、花、铃期和不同器官的塑型。构建合理群体结构、改善群体通风透光环境、增加光合面积、光合时间及光合能力、促进养分形成、加速养分供应、减少冠层隐蔽、减少落花落蕾。塑型更有利于机械化作业采收和高产优质形成。
5封尖技术
封尖技术是为了适应棉花机械化采收、化学封顶、脱叶催熟、集中成熟发展的需要,以抑制棉花果枝枝尖的无效生长为目标,实现有效抑制棉花果枝枝尖生长的调控技术[10]。以化控为关键核心技术,选择果节适中、具备有限生长特性的品种,配以水控和肥控技术。技术目标是7月下旬有效抑制棉花果枝枝尖的生长,棉株顶部倒三台果枝的枝尖呈现蕾包叶(生长点凹陷,蕾突出)状态。封尖技术有利于控制棉花无效生长,形成高效的群体结构,促使棉花集中开花、成铃、吐絮,更适于机械化集中采收。
6断花技术
断花技术是指为配合机采棉脱叶催熟,对采收时可能铃期不足40天的花蕾,通过综合调控措施,确保8月10日后棉株不再开花的技术。这是新形势下提出新的栽培管理技术。选用早熟开花成铃集中的品种、棉花塑型技术、花位与铃位协调技术(铃位与花位合理关系为N+2、通过水肥药运筹控制铃位花位进程)。技术目标:一是实现集中开花、集中成铃目标,且要求7月中旬达到盛花期、7月下旬达到成铃高峰期;二是8月初花上稍,立秋时节棉桃上顶,8月10日左右棉田断花,黄花无或少。该技术优势有利于控制无效生长,降低蕾铃脱落,提高铃系质量、产量;也有利于塑造合理群体结构、集中成熟,实现机采,提高采收品质;同时有利于减肥减药减水。
7化学封顶技术
化学封顶植棉技术是指利用化学打顶剂延缓或抑制棉花茎尖生长,从而达到棉花打顶效果的技术。包括化学封顶技术、化学封顶水肥药配套技术、棉花群体个体结构塑造技术。一般化学封顶剂有氟节胺复配型(主要成分为N-乙基-N-2,6-二硝基-4-三氟甲基苯胺)和缩节胺复配型(主要成分为1,1-二甲基氮杂环己基氯化物)两种。技术目标:一是有效抑制茎尖生长;二是有效降低封顶剂对顶部成铃的影响。化学封顶技术解决了棉花生产全程机械管理最后一公里,是棉花生产进入到新的植棉时代的标志。
8脱叶催熟技术
脱叶催熟技术是指利用脱叶催熟剂调控棉花生理生化过程,有效调控叶柄与茎之间的离层形成和棉花体内生长激素的平衡水平,从而实现脱叶催熟目标的技术。包括脱叶催熟剂剂型选择技术、脱叶催熟剂施用技术、脱叶催熟配套技术、不同生长发育棉田施药技术。为了加快采收前的叶片脱落,实现一次性集中采收,降低机采籽棉含杂率,提升机采棉质量。要求喷药后15~20天,脱叶率90%,吐絮率95%,力求“青脱”,防止“枯而不脱”或“脱而不落”或先催熟后脱叶。
根据脱叶催熟的作用机制可将脱叶催熟剂分为两类。一类是促进棉花生成内源乙烯的化合物,如噻苯隆、乙烯利等,其主要作用是诱导棉铃开裂和形成叶柄离层;另一类是触杀型的化合物,如草甘膦、脱叶磷、噻节因、唑草酯、敌草隆、氯酸镁、百草枯等,其主要作用是直接杀伤或杀死植物的绿色组织,并刺激伤害部位乙烯的产生。
棉花脱叶催熟剂施用技术是指在棉田吐絮率30%、棉株上部铃的铃期40天、日平均气温18℃、无风晴天下施用。当吐絮率与温度条件无法同时满足时,以絮到不等时,时到不等絮为原则,优先满足温度条件。北疆地区以8月底至9月上旬为宜;南疆地区以9月中旬(秋季气温下降慢的年份,可延迟到9月下旬)为宜。选用集中成熟性好的品种,采取集中成熟和断花的水肥化学调控技术、贪青晚熟疯长和早衰等非正常棉田的脱叶催熟技术、无人机和机车施药技术等。
不同棉田脱叶催熟剂施用原则是正常棉田适量偏少,过旺棉田适量偏多;早熟品种适量偏少,晚熟品种适量偏多;喷期早的适量偏少,喷期晚的适量偏多;密度小的适量偏少,密度大的适量偏多。
9无人机飞防技术
无人机飞防技术是指利用无人机,通过地面遥控实施棉田施药管理的植棉技术。包括无人机遥控技术、无人机田间作业技术规程标准、无人机用药配药技术、无人机GPS定位技术等。相比于人工和地面机械施药具有高效、节水、安全、便利等优势。特别是无人机雾滴细,药液的覆盖率高,渗透性好,药效高,用水量少,药效期长。作业效率是目前植保机械的8倍多,可节省90%的水和50%的农药,农药有效利用率达35%以上,同样作业面积的耗油量少。无人机飞防技术可减少农药用量以及人力、物力成本,对节本增效保护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10植棉防灾减灾技术
植棉防灾减灾技术是指针对灾害发生特点,积极采取科学防灾减灾措施,减少产量质量成本等经济损失的植棉技术[1]。包括预防技术(建立各种灾害性预报)、躲避技术(通过促早和调控发育进程躲避灾害)、抗灾农艺技术(抗风暴品种、抗旱耐盐碱农艺技术等)、抗灾人工技术(人工气象干预技术)、救灾技术(灾后补救技术等)、灾害保险。以“预、判、救”为原则。“预”即掌握预防措施;“判”即正确判断灾害为害程度和时间,决定是否补种、翻种、改种,为救灾提供科学依据;“救”即科学制订救灾办法,最大限度地减少产量质量成本等经济损失。了解掌握新疆十大棉花灾害、特点及防治措施,将灾害损失降到最低点。
11生长异常诊断与防治管理技术
生长异常诊断与预防管理技术是指对棉花生长异常症状、原因进行正确识别诊断,并采取有效防治对策措施的植棉技术。包括异常生长识别技术、异常生长诊断技术、异常生长预防技术等。棉花生长异常是指棉花生物体(根茎叶蕾花铃等生物器官)及其内部各种生理生化代谢(光合、呼吸、蛋白质合成降解)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偏离正常状态的现象。这有器官形态的偏离和各种代谢的偏离。棉花生长异常的主要表现有退绿黄化变色、畸形、萎蔫、腐烂、枯死、皱缩等。预防措施能从品种、土壤、水肥药、气候、棉花、有害生物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采取科学有针对性预防和补救措施。
12干播湿出技术
在棉花播种前既不冬灌也不春灌,整地后直接铺膜播种,气温稳定后随时滴水,实现出苗的技术[17]。目前北疆地区已大面积应用,南疆地区逐渐开始应用。包括播种时间和滴水时期控制技术(早滴早出,播后48小时内保障滴水)、不同含盐和土壤结构棉田出苗水量(用水量控制在~m3/hm2)控制技术、一膜二管或三管滴灌带铺设技术、侧封土技术、随出苗水滴施菌肥及盐碱调节剂技术、干播湿出棉田苗期化控技术。该技术缓解了水资源矛盾,节约了冬春灌水(70%),达到了苗齐、苗匀、苗壮。
13植棉GPS导航技术
植棉GPS导航技术是通过卫星和信号基站定位,对播种、采收机械安装控制系统并设定导航模式,实现无人驾驶的农机播种和采收植棉技术[18]。除了带有GPS定位系统和产量自动计量的联合采棉机外,在控制播深和播量的精密播种机;控制施肥量的施肥机;控制施药药量的施药机;控制喷水量的喷灌机等方面均可应用。提高了机械作业质量、效率,实现了无人驾驶技术,节省了人工;可提高播种工效30.8%,提高机采采净率1.5%。GPS导航技术显著提高了农机的自动化程度,受到农机驾驶员和职工的认可,具有较好的发展前景。
作者:王俊铎、郑巨云、梁亚军、龚照龙、桑志伟、郭江平、李雪源,来源:棉花科学年第4期,图文编辑:天山植保。
转载请注明:http://www.admin15.com/lcbx/132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