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防治小麦全蚀病纹枯病和赤霉病的研究
在自然界中,植物与其生长环境中的微生物关系密切,植物的生理活动影响着其体内及周围微生物的分布,而这些微生物也可以通过生命活动影响植物的生长发育,同时微生物与微生物之间也存在着共生、寄生、竞争、偏生等关系。
而使用生防菌防治植物病害就利用了植物与微生物及微生物与微生物之间的关系,用一种或多种有益微生物即生防菌来降低病原微生物数量或降低病原微生物致病活性,从而达到减少植物病害发生和促进植物健康生长的目的。
我国种植面积较大的农作物主要有小麦、水稻、油菜、辣椒和烟草等,为降低因植物病害引起的减产,同时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众多的研究者对不同作物不同病害的生防菌进行了研究,虽然目前使用生防菌防治植物病害多处于实验室阶段,但仍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我国主要的小麦病害有小麦全蚀病,小麦纹枯病、小麦赤霉病。小麦全蚀病是由顶囊壳属真菌引起的小麦病害,是一种土传病害,病原菌侵入小麦株根部后破坏根部细胞并堵塞根部导管,阻碍水分和营养的正常运输,从而导致小麦分蘖减少、黄叶增多、植株变矮等。
小麦全蚀病
病原菌在小麦的整个生长期都能侵染,以成株期最为严重,因小麦全蚀病引起的减产可达到20%~50%。目前防治小麦全蚀病的方法主要为农作物轮作、合理灌溉、增施有机肥及使用化学农药,但这些方法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使得使用生防菌剂防治小麦全蚀病成为一条有效途径。
目前国内外已有相关产品问世,如中国农科院植保所开发的荧光93,山东民丰实业公司开发的蚀敌等,同时有研究者从麦田中分离出一株绿色木霉,室内实验发现其对小麦全蚀病的抑制作用达到83%。
有研究者分离得到12株对小麦全蚀病有拮抗作用的放线菌,室内实验中有3株菌株的抑制效果达到80%,在盆栽实验中其中一株的抑制效果达到60%;还有人从小麦内生细菌中筛选得到一株枯草芽孢杆菌,盆栽实验中对小麦全蚀病的抑制率达到57%,田间实验的抑制率达到35%-50%。
同时在小麦全蚀病的小麦根际土壤分离纯化得到一株荧光假单胞菌,室内实验表明该菌株可有效在小麦根系定殖,对小麦全蚀病的防治效果达到60%。
小麦纹枯病
小麦纹枯病是由禾谷丝核菌和立枯丝核菌引起的,是土传病害,主要感染苗期和拔节孕穗期的小麦。病原菌从根部侵入小麦,并可进一步侵入茎秆,引起黄苗、死孽、烂茎、干枯、枯白穗等病症。
目前主要使用三唑类、甲氧基丙烯酸酯类化学农药进行防治,虽然也有有效的生防菌株被发现,但产品化还未实现。有人从小麦根际土壤中得到了7个小麦纹枯病拮抗放线菌,其中一种放线菌对病原菌菌丝的生长抑制率达到79%,田间防治效果达到63%。
从株小麦内生芽孢杆菌中得到了27株有活性的菌株,其中活性最大的为多粘芽孢杆菌,盆栽试验中其对小麦纹枯病的防治效果达到60%,生防放线菌与玉米秸秆同时使用,可使小麦纹枯病的病原菌减少20%,发病率减少57%,内生枯草芽孢杆菌可通过诱导抗性等方式降低小麦纹枯病的发病率,降低可率达到77%。
小麦赤霉病
小麦赤霉病是由多种镰刀菌引起的,引起我国小麦赤霉病的主要是禾谷镰刀菌,小麦赤霉病自苗期至穗期均可发生,以穗期危害最重可,引起苗腐、基腐、秆腐和穗腐,可引起小麦10-20%的减产。
目前对小麦赤霉病的生物防治研究较少,还没有产品化的菌剂出现。目前发现小麦内生芽孢杆菌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治效果达到60%,从土壤及多种植物体内分离筛选出一株链霉菌,盆栽及田间实验表明该菌株对小麦赤霉病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转载请注明:http://www.admin15.com/jbzl/140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