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波大范围降雨登场,严防小麦遭殃精
在安徽,小麦赤霉病将大发生,自然发病面积(即在不开展防治的情况下)约万亩;
在河南,预计4月上中旬的降雨过程与豫南小麦扬花期高度吻合,专家会商预测小麦赤霉病在豫南、豫东南呈偏重发生趋势;
在江苏,田间稻桩带菌率近5年最高,赤霉病偏重流行风险高;
......
此时的小麦旗叶逐渐伸出,进入抽穗扬花期。但是降水过后田间湿度增大,高温高湿环境利于小麦病虫害的发生蔓延。
小麦抽穗至扬花期是赤霉病侵染的最适时期。据全国农作物重大病虫测报网监测和专家会商分析,预计年小麦赤霉病长江中下游、江淮麦区大流行,黄淮麦区偏重流行。
小麦扬花初期在高温多雨的情况下非常利于小麦赤霉病病菌的侵染和扩散。如扬花期遇连续2天阴雨、雾霾或大面积露水天气,日照不足5小时/天,平均温度15℃以上,将有大面积流行发生的可能。小麦应及时施药预防赤霉病发生。
据说赤霉病严重的地块,小麦减产严重,甚至能减产50%。
小麦得了这病,只剩半条命。
小麦赤霉病为什么这么厉害呢?
主要原因有两点:
第一,小麦赤霉病造成的减产巨大,严重的时候,小麦赤霉病的感染率可以达到百分之九十,造成小麦的减产可以达到百分之五十。
第二,危害巨大,小麦赤霉病感染麦粒之后,会有一种毒素对人畜造成危害。
赤霉病为什么难防治?
小麦赤霉病,它是在小麦的花期进行侵染,靠雨水传播,在温度二十五摄氏度左右,有充足的降雨之后,在小麦的花期迎来了赤霉病的感染高发期。
由于小麦赤霉病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易防难治,一旦感病之后很难有有效的治疗措施,所以一定要预防为主。
哪个时期防治赤霉病?
大家记住一句话,见花打药,如果施药后遇到降雨,需要补打一遍,为了确保赤霉病的预防,很多人建议赤霉病的预防要打两遍药,第一遍药叫见穗施药,在小麦进入抽穗期就开始打药,第二遍药是见花打药,赤霉病的防治是宜早不宜晚。
选用什么药剂?
据了解,除中央财政安排10亿元农业生产救灾资金外,安徽、江苏、河南、山东、河北、湖北6省地方财政已筹措防控资金15.9亿元,已实施防控面积近万亩次。当前,各地防控工作正紧张有序开展。
药剂品种可选用氰烯菌酯、咪鲜胺、戊唑醇、氟环唑、枯草芽孢杆菌、井冈·蜡芽菌等;在赤霉病重发区,可选用丙硫菌唑、氟唑菌酰羟胺、丙唑·戊唑醇、氰烯菌酯·戊唑醇等新药,要保证足够的农药有效成分使用量,施药后3—6小时内遇雨,雨后应及时补治。
如遇适合病害流行的连续阴雨天气,应隔5—7天再用药防治1—2次,以确保防治效果。对多菌灵抗性高的地区,应停止使用苯丙咪唑类药剂,提倡轮换用药和混合用药。赤霉病偶发区,可结合其他病虫防治,在抽穗扬花期进行兼治。
转载请注明:http://www.admin15.com/jbzd/144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