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feU丨台湾爆发疫情,近百人丧生
SAFEU
青少年权益维护专栏
“登革热”是神马?
相信很多上海的小伙伴都不是特别了解
“登革热”是由登革病毒引起的
一种急性发热性疾病
今年,“登革热”疫情自入夏以来
全台湾本土病例已达22,例
总计目前累计死亡人数为89人
引发人心惶惶
浦东为您科普一下“登革热”
提醒前往东南亚等地旅行的小伙伴们
要注意“登革热”等虫媒传染病哦!
什么是“登革热”?
“登革热”是登革病毒由伊蚊(俗称花纹或者花斑蚊)传播引起的急性虫媒传染病。
“登革热”流行季节常是天气湿热、蚊虫滋生的季节,一般在每年的5-11月,高峰在7-9月。
注意我是“伊蚊”
身上长着黑白相间的花纹,俗称“花蚊子”。大家见到它可要小心啊!
“登革热”多发地
据世界卫生组织(WHO)报道,“登革热”广泛流行于热带和亚热带的多个国家和地区(东南亚、西太平洋地区、美洲、地中海东部和非洲等),其中以南美洲、东南亚和西太平洋地区的国家如印度尼西亚、新加坡、泰国、越南、缅甸、印度、不丹、斯里兰卡、马尔代夫、孟加拉等较为严重。
目前,输入性病例是我国“登革热”发生的主要原因。我国大陆近些年来不少地区都发现了来自国外流行区的输入性病例,今年,广东、福建、台湾“登革热”疫情严峻。
提醒旅游去的小伙伴
到东南亚等有“登革热”流行的区域旅游,要注意哦!
感染“登革热”会有什么症状?
由于每个人的体质不一样,有些人感染“登革热”时,症状轻微,甚至不会出现生病症状。而典型“登革热”的症状则是会有突发性的高烧(≧38℃),可伴有怕冷、较剧烈的头痛、眼眶痛、肌肉、关节和骨骼痛及疲乏、恶心、呕吐等症状;发热一般持续2-7天,在病程第3-6日出现充血性皮疹或针尖样出血点,分布于四肢躯干或头面部,多有痒感,持续3-5天。
一般发病2-5天可发生休克,皮肤出现花纹,可出现水肿、颅内出血,偶有昏迷,若不及时抢救,4-10小时就会死亡。
“登革热”的潜伏期为被伊蚊叮咬后的3-15天,平均为5-8天。
别忽视出现这些症状
你有可能感染了“登革热”,医院就诊!
伊蚊孳生地
伊蚊喜欢在干净的小水体中产卵,而幼虫和蛹就必须在水中生长发育,离水不能生存。在野外,伊蚊一般喜欢选择雨后的小水坑,像一些建筑工地的水坑、沟渠等。而在家中,伊蚊可以在废弃轮胎、花盆和没有加盖的积水容器里产卵繁殖。
积水生蚊,处理积水是灭蚊的重点。
“登革热”有药可医吗?
由于目前没有 药物可治疗“登革热”,所以感染“登革热”的患者,一定要听从医师的嘱咐,多休息、多喝水、适时服用退烧药,通常在感染后两周左右可自行痊愈。此外,对于“登革热”重症病患应安排住院,适时的介入措施,提供完整严密及持续的照护,可将死亡率从20%以上降到1%以下。
别担心配合医生治疗
听从医师的嘱咐,通常在感染后两周左右可自行痊愈。
预防“登革热”做好7项措施
登革热是一种“社区病”、“环境病”,且病媒蚊对于叮咬对象并无选择性,一旦有登革病毒进入社区,且生活周围有病媒蚊滋生源的环境,就有登革热流行的可能性。小伙伴们要做好以下预防措施。
1.到登革热流行区旅游或生活,应穿着长袖衣服及长裤,并在外露的皮肤及衣服上涂蚊虫驱避药物;
2.如果房间没空调设备,应装置蚊帐或防蚊网;
3.使用家用杀虫剂杀灭成蚊;
4.避免在“花斑蚊”出没频繁时段在树荫、草丛、凉亭等户外阴暗处逗留;
5.防止积水,清除蚊蝇孳生地;
6.尽量避免用清水养植物;
7.对于花瓶等容器,每星期至少清洗、换水一次,勿让花盆底盘留有积水。
防患于未然别被“伊蚊”咬
做好防范措施很重要!
(根据网络资源整理)
(本条编辑:小慧)
浦东
“SafeU青少年权益维护专栏”是“浦东青少年公共服务平台”推出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admin15.com/jbjc/71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