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分享为什么现在内服保健对于水产养
随着水产养殖的发展,养殖动物基本都吃人工配合饲料,也就是说水产动物越来越依赖全价配合饲料,随之而来的疾病也越来越严重。此外,放养密度增加,投饵量大,水质和环境越来越差,造成鱼虾“越来越难养”的局面。
一、水产饲料的特殊性及影响
水产动物必须在水体中摄食,因此对饲料的生产工艺要求与陆生动物有很大不同。除了基本营养成分的不同外,最大的不同是水产饲料必须具有一定的抗水性。除了满足养殖动物的营养需求外,水产饲料中的糖类物质在加工过程中也起到粘合作用。例如,在最广泛使用的膨化饲料中,需要面粉或其他物质作为膨化剂来制造饲料颗粒。在鳗鱼和中华鳖饲料中还需要预糊化淀粉作为粘合剂,在普通硬颗粒饲料中还需要辅助粉、小麦、面粉等作为粘合剂。
一般来说,膨化饲料中的淀粉含量高于普通颗粒。增加饲料中淀粉原料的用量后,鱼的血糖、肝糖原、总胆固醇都有上升的趋势,而低密度脂蛋白的含量则有下降的趋势。随着膨化料的使用,这种变化会导致水产动物肝胰腺中碳水化合物和脂类的代谢发生一定程度的变化,从而导致一系列代谢问题。
二、大量投喂后肝脏病变
饲料主要由蛋白质、油脂和碳水化合物组成,是水产动物生长所需的三大能量物质。其中,蛋白质和油类是水生动物的主要能量来源,而水生动物利用碳水化合物的能力低于陆生动物。然而,碳水化合物是相对便宜且资源丰富的营养素。当鱼的肝脏和肌肉组织中储存了足够的糖原后,继续进入体内的糖类就可以合成成脂肪储存在体内,容易导致鱼类脂肪堆积,最直接的表现就是脂肪肝的形成,或者腹部脂肪率显着增加(“大肚子”),影响水产动物的消化吸收,严重时甚至导致发病和死亡。
随着养殖密度和产量的增加,以及市场对增长速度的追求,膨化料的应用越来越广泛。通过内服保健来减少饲喂配合饲料引起的代谢问题对水产养殖业越来越重要。
三、内服保健药物的选择与应用
市面上的水产用的内服保健品种类繁多,饲料添加剂种类繁多,中药提取物种类繁多等,让广大养殖朋友难以选择。以下是一些最常见的内服保健产品类型。
1.中草药类
选择中草药时,首先要考虑的是产品的粉碎细度。产品越细越适合内服,易消化、浪费少。此外,一般治疗性中草药不适合日常保健,如:三黄散、板黄散等,这些产品的用量难以控制。如果用量太大,会产生“泻下”作用,更容易引起水产动物肠炎。正常用量则是一种“杀菌”药,容易杀死肠道内的有益微生物,反而起到相反的作用。只有减少剂量,才能起到“保健”作用。根据一般养殖户的用药习惯,很多人不会减少用量。日常拌料建议选择能调节水生动物生理功能的中草药产品。如国标纯中药制剂肝胆无忧,主治主治因过料、水质恶化、细菌感染、滥用抗生素或杀虫剂等原因引起花肝、白肝、肝肿大、胆囊发蓝等肝胆综合症。
2、维生素类
维生素产品主要有维生素C、维生素K3、复合维生素——电解质多维等,营养全面,当然用得最多的还是复合维生素——维立佳。选择这类产品主要考虑的是各种维生素的比例,比例越合理,效果自然就越好。
3、益生菌类
益生菌类的代表主要有乳酸菌、枯草芽孢杆菌等,内服益生菌首选纯度高,杂菌少的菌种。
转载请注明:http://www.admin15.com/jbjc/152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