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赞郑鹏援非医师的淬火人生
在遥远的异域,有那么一群人,他们甘冒殒命之险,甘受远离亲人之苦,历经千辛万苦,为素昧平生的他国人民医伤疗痛,被当地百姓亲切地称为“中国医生”。
医院心内科医生郑鹏就是这样一位远赴万公里之遥援非两年多的中国“好医生”。
年2月,郑鹏接受了参加中华人民共和国第23批援坦桑尼亚医疗队的光荣使命。经过半年的语言、外交规范等培训后,8月份,他顺利到达坦桑尼亚执行援外医疗任务。
驻地是到处漏雨,满墙蜘蛛网,厨房地上挤满厚油泥的老房子,用水用电得不到保障,最长停水能到一个半月以上,蛇鼠蚊虫非常多,几乎每晚都在房屋顶棚老鼠打架的声音中昏昏入眠……郑鹏和同住的队友们开荒种地,修屋引水,苦中作乐、相扶相帮,用智慧、乐观和生存能力与艰苦环境“博弈”,目标只有一个,很明确也很坚定:为坦桑尼亚人民送去健康和平安!
郑鹏的主要工作地点在医院(MuhimbiliNationalHospital)心脏中心监护室。医院医院,来自美国、德国、以色列、日本等医疗水平先进国家的医疗人员在这里工作。医院当作磨砺医术、与各国同行切磋交流的“根据地”,一方面利用晚上时间刻苦学习当地语言,努力克服语言障碍;一方面运用自己在医学领域积淀14年的技术看病行医,两年多的援非时间里,他共诊治患者余人次。在门诊就医时,有的患者会向他致意,伸出大拇指,口里热情地说着:“奇拿,奇拿”,意思是“点赞中国人!”
相对于工作、生活环境的恶劣,疾病肆虐更为令人堪忧。国内罕见的艾滋病、疟疾、伤寒等传染病在非洲司空见惯。每一次诊治,援非大夫都遭受着感染风险。郑鹏凭借精湛的医术为登革热患者、霍乱患者诊疗,主动给当地华人传授埃博拉、疟疾、登革热的防治知识,在紧张投入传染病救治工作之余,郑鹏坚持每周去使馆、经商代表处医疗巡诊一次,经常义务给使馆及在坦中资机构、华人华侨举行防治相关疾病的讲座,诊治患者余人次。他还凭借在国内的业务基础协助坦桑首例起搏器植入和冠状动脉造影术,帮助坦桑填补了两项空白。
因为与当地黑人语言不熟,生活习惯不同,郑鹏和其他医生仅限于医疗队这个圈子里,网络不畅、国际电话费用昂贵,无法与国内联络,思念祖国亲人带来的彻骨孤独让他常常难以承受。到达坦桑半年左右时,老父住院,儿子发烧,郑鹏心急如焚,那份对家人的牵挂让他彻夜无眠,沐着他乡的疏月清风写下《十二月十六日有感》
椰影旖旎海天远,印度洋边医术展。莫道队员万里外,中坦友谊 远。千山万水倍思亲,海风轻抚心起澜。待到他日凯旋时,把酒言欢至醉眠。
年9月,圆满完成援非任务的郑鹏回到阔别已久的祖国和培育他多年的兖矿怀抱,远赴坦桑的两年砺练,让他感到要做的事情太多太多。他顾不得旅途劳顿,放弃了归国长假,医院心脏中心重症监护室的建设工作中去。院领导委以重任,安医院心脏重症监护室担任主任。医院参观学习两个月后,郑鹏开始进行人员招聘、培训、病房改造、设备设施考察等等准备工作。郑鹏说,援非不言苦,归来何谈累?!累,不算什么,经历过那段终生难忘的“淬火”人生,他始终感受到的是肩上山盟般的担子和心中海誓般的责任……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http://www.admin15.com/jbjc/119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