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游请注意常州疾控最新提醒
五一假期你有没有出游?
最近几天的景区都是
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
五月正值春夏交替之际
部分蚊媒传染病
肠道传染病
进入高发季节
“五一”假期人员流动性上升
聚集性活动增加
可能加大传染病疫情传播风险
常州疾控提醒
出游的朋友们
注意以下几点防病知识
01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由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蜱虫叮咬传播,也可通过接触病人的血液或体液在人与人之间传播。以发热、血小板及白细胞减少为主要特征,常伴有乏力、食欲不振等症状。
临床表现包括发热、乏力、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严重时可能出现意识障碍、出血等症状。目前没有特效药物或疫苗,治疗主要是对症支持治疗。
健康提示避免前往蜱虫活动频繁的地区,尤其是在春末和夏季的林间草地、茶场、茶园,必须前往时或从事采摘等活动时需做好个人防护。
户外活动时穿着浅色长袖衣物,裤脚塞进袜子里,减少皮肤暴露,可以适当使用驱虫剂,特别是在腿部和脚踝周围。
户外活动后彻底检查身体是否有蜱虫附着,特别是腋下、腰部、头发,耳后等柔软隐蔽的部位,携带宠物同行时也要注意避免它们将蜱虫带回家中。
如果发现蜱虫叮咬,在酒精“麻醉”虫子后用镊子小心钳住头部取出,并观察叮咬后是否有发热或医院就诊并主动告知蜱虫叮咬史。
02登革热5月起,登革热进入流行季。它是是由登革热病毒引起、主要经伊蚊叮咬传播的一种急性传染病,其主要传播媒介为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
疫区主要分布在孟加拉国、马来西亚、泰国、越南、新加坡、老挝、柬埔寨、巴西、阿根廷、巴拉圭、墨西哥、秘鲁等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我国报告病例主要分布在广东、云南和浙江等南部地区,具有典型的输入性、突发性。
临床表现主要有突发高热,全身肌肉、骨、关节痛,极度疲乏,皮疹,淋巴结肿大及白细胞减少。目前没有特效药物,治疗主要是对症和支持治疗,并尽早防蚊隔离。
健康提示避免蚊虫叮咬是预防关键。外出旅行或务工在登革热流行区,穿着浅色、长袖衣服和长裤,减少皮肤暴露,夜间休息时要使用蚊帐和蚊香。
清除积水和垃圾,消除蚊虫孳生地。清理家中积水,水培植物定期换水洗瓶,土培植物的花盆底盘不要留有积水。
如果旅行或回程后出现发热、皮疹或肌肉痛等症状,要积极就医并主动告知外地旅居史。
03感染性腹泻感染性腹泻可由各种肠道病原体感染引起,包括细菌、病毒、真菌、寄生虫等引起的肠道炎症。进入夏季后,感染病腹泻发病率升高,接触或食用被污染的水、食物均可感染,幼儿及青壮年常见,尤其是学校、托幼机构容易出现聚集性发病,外出游玩时也可发生“旅行者腹泻”。
临床表现为起病急,发热、阵发性痉挛性腹痛、腹泻,粪便可为水样泻,有时为黏液,甚至脓血。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补液、抗生素等,具体用药应根据病原体确定。
健康提示饮用经过净化或煮沸的水,避免直接饮用自来水、景区生水。
确保食物彻底煮熟,特别是肉类和海鲜,避免食用未经清洗的生水果和蔬菜,不吃变质的食物。
注意手卫生,饭前便后要用肥皂和流动水洗手。
如果出现腹泻、呕吐或发热等症状,应及时补充水分和电解质,并积极就医。
学校、托幼机构要加强晨午检、消毒和室内通风。
04手足口病手足口病是主要由肠道病毒引起的儿童常见传染病。多发于春夏季节,潜伏期平均3-5天,儿童容易感染。
临床表现为发热、手足口部出现疱疹等,疱疹为主要临床表现,少数患儿可发生严重并发症。手足口病没有特效药,EV-A71型灭活疫苗可用于预防EV-A71感染所致的手足口病。
健康提示良好的手卫生是预防手足口病的有效措施。儿童在触摸公共物品后、饭前便后,要及时应用清水和洗手液或肥皂正确洗手。
避免接触患病儿童,避免与患儿共用餐具及其他个人物品,防止交叉感染。
保持家庭环境卫生,居室要经常通凤,勤晒衣被,对玩具等日常接触物品进行定期清洁和消毒。
手足口病流行期间不宜带儿童到人群聚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
接种EV71疫苗可有效预防EV-A71感染引起的手足口病,也会显著减少手足口病重症和死亡的发生,鼓励儿童在12月龄前完成全程接种。
五一出行健康提示保持个人卫生,勤洗手,注意饮水、饮食安全,避免生食。注意休息、花粉过敏和降温防暑,涂抹隔离或防晒产品减少紫外线伤害。
前往虫媒传播高风险区域时,特别是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建议使用蚊虫驱避剂,穿着长袖衣物以防叮咬。
对于适龄儿童,及时接种相关疫苗,尤其是手足口病疫苗。
如果旅行中或结束后出现相关临床症状,及时就医。
转载请注明:http://www.admin15.com/lcbx/160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