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称为小麦的癌症的茎基腐病正在悄悄地

小麦茎基腐病被称为小麦的“癌症”,是一种主要由假禾谷镰刀菌侵染引起的土传病害,该病一旦发生,可使小麦分蘖减少,植株矮弱,穗粒数减少、粒质量降低,并易形成白穗,基本无产量,目前小麦产区普遍发生,且呈现不断加重和蔓延趋势,严重地块造成绝产。

为害症状特征

病害田间症状发生始期在3月中旬,从小麦苗期到成熟期均可以发生,其发病症状主要包括三大类。

(1)烂种、死苗:植株在生长前期受到侵染后,可导致种子萌发前腐烂以及苗期枯萎。苗期受到侵染后,首先表现出茎基部叶鞘和茎秆变褐,有时可引起根部变褐腐烂,严重时引起麦苗发黄死亡。

(2)茎基部褐变:发病后一般植株茎基部的1~2个茎节变为褐色或巧克力色(俗称“酱油秆”),严重时可扩展至第6茎节,但一般不会上升至穗部。潮湿条件下,茎节处可见到红色或者白色的霉层。

(3)白穗:随着病害发展,严重病株最终产生白穗症状,籽粒秕瘦甚至无籽。如小麦生长后期多雨潮湿,由于腐生菌的作用,病穗多由枯白色变暗。

影响发病主要因素

跨区机械作业托管服务,为病原菌传入及随机械传播提供了条件;小麦-玉米连作模式,连年种植和秸秆还田,有利于菌源在土壤中积累,菌源量较大;偏施氮肥,有机肥补充严重不足,植物缺锌,小麦长势差,抗病力差,均有利于小麦茎基腐病的发生;不同品种之间抗病性差异不明显,青岛市近两年主栽品种多数属于感病或高度感病品种;小麦茎基腐病菌在土壤中可长期存活,发病部位处植株茎基部,防治不到位。

综合防治技术措施

小麦茎基腐病要采用以农业防治为主的综合防治策略,一是将还田的玉米秸秆粉碎并深耕处理,小麦播种前,首先要深耕土壤30cm,将表层病残体翻入深层,减少病原菌数量,疏松土壤提高植株抗病能力;二是改变单一的小麦-玉米连作模式,有条件地区可将重病田小麦与豆类、蔬菜等双子叶作物进行2~3年轮作,切断病原菌侵染;三是选用抗性品种,适时适量进行播种;四是合理施肥,保证小麦营养平衡,控制氮肥用量,适当增施磷钾肥和锌肥;五是进行化学防治。(1)播种前选用咯·苯甲·噻虫嗪、戊唑.吡虫啉种子包衣,或枯草芽孢杆菌、氰烯菌酯拌种,(2)小麦返青期选丙环·嘧菌酯、氰烯菌酯喷施。(3)小麦拔节前,可选噻呋酰胺、丙环·嘧菌酯、唑醚·氟环唑均匀喷淋小麦根茎部。(4)小麦拔节期可选用甲基硫菌灵、多菌灵和苯菌灵在茎基腐发病初期喷雾。



转载请注明:http://www.admin15.com/lcbx/1370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豫ICP备12000984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