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体降低这么快,新冠疫苗还有用吗慧健康

最近经常有人问到关于新冠疫苗的问题,主要有“疫苗与全球疫情的关系”、“疫苗的安全性”问题,谈论最多的还是“抗体下降的很快,新冠疫苗究竟有没有用?”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先要阐明一个科学的基本问题,那就是“科学数据和科学逻辑”的问题。

简单地说,要得出科学结论必须依赖科学数据。没有在科学的方法下获得的符合科学要求的数据而得出结论,那不叫科学研究,那叫算命,或者叫伪科学。

做出科学判断则不需要那么多的数据,可以依靠科学逻辑,依据已有的科学结论做出推演。

本文是科普文章,不是研究论文,只是为了做出判断。同时也考虑到可读性和公众理解方便,我只在必要的时候概念性的引用少量数据。

1

首先我要给出我的结论:疫苗是有用的。

研究认为,感染新冠病毒或者注射疫苗后三周左右抗体达到较高水平,三个月左右降低到很低的水平。抗体水平维持时间较短,这是大家质疑疫苗有效性的主要原因。

引起大家质疑的另一个原因就是全球疫情形势。全球注射了数十亿剂疫苗了,疫情形势依然这么严峻。

要正确看待当前全球新冠疫情形势我们必须首先提出另外一个问题,那就是假如没有疫苗的话当前的疫情会是什么样子呢?传染病疫情防控必须是综合防控,不可能靠单一手段“终结”。

病毒在传播过程中,每复制多少次就可能出现一次变异,这是病毒传播的规律。新冠病毒作为RNA病毒尤其容易发生变异。

正是某些国家在疫情防控上的荒腔走板,使疫情得不到及时控制,导致病毒不断变异。特别是现在的全球人口基数、全球人流物流的大幅度增多和加快,与一百年前西班牙大流感时代已经不可同日而语,这是人类面临的巨大挑战。这才是当前疫情形势依然严峻的主要原因。这个问题涉及到国际政治了,我就这样一句话带过。

2

我们讨论 个质疑,也就是抗体水平降低的这么快,为什么还说疫苗有用?

,我们先问一个问题。那些一次感染或者一次接种终身免疫的疾病,体内抗体水平会持续维持高水平吗?

回答这个问题我们不必引用数据,从常识就可以判断。人体免疫系统工作是很繁重的,它不可能有精力制造出并维持住那么多可能永远都用不到的抗体供人体时刻储备。如果免疫系统天天都在干这些事,那我们人类可就真的麻烦了。

第二,人体免疫功能除了体液免疫,还有细胞免疫,抵抗病原体的侵入是两套免疫机制联合作战的结果。

抗体只是反映了体液免疫的水平,我们不能忽视了细胞免疫的作用。实际上对于对抗新冠病毒,可能细胞免疫更重要,也更持久。

关于这个问题我也没有更多的数据提供给大家参考,只是看了一些研究论文后笼统地得出这样一个判断,大家不要当成科学结论来引用。

第三,人体免疫系统是有记忆的。

免疫系统有一套精密又灵敏的免疫监测机制,当遇到以前曾经遇到过的病原体时,会很快产生回忆反应,在更短的时间内产生较高水平的抗体。

这就像一个曾经生产过某种产品的工厂,虽然停产多年,但工艺路线和技术资料还在,老工人师傅还在,需要时可以很快恢复生产。这种优势是一个从来没有生产过该产品的工厂无法比拟的。

其实,免疫记忆这个概念凡是学过免疫学的人都知道,但到目前为止我还没有看到有人从这个角度来理解新冠疫苗的价值。

这可能真是应了“书上得来终觉浅”这句老话。

3

我给大家讲一个本斋“躬行”的故事。

年我们在研发和审评甲型H1N1流感病毒疫苗的过程中发现一个现象,临床试验结果显示,高中低三个年龄段试验组,高、低年龄段两个组的抗体水平都很高,而中间年龄段的抗体水平相对较低。多个独立的试验都显示这一结果。

常识一般认为,中青年组抗体水平会高些,而高年龄组和低年龄组会低些。对于这样一个完全违反常识和科学逻辑的结果怎么解释呢?

专家组经反复讨论一致认为,这是人体免疫系统回忆反应的结果。早些年和近些年流行的流感病毒毒株和甲型H1N1流感病毒相似度很高,而恰恰是青壮年那个年龄段流行的毒株相似度较低。

基于这样的科学数据和科学逻辑,年9月我们在全球 个做出了明确的审批结论:15微克,一剂有效。

大约10天后澳大利亚批准上市,再过大约20天后美国批准上市。美国的审批结论是15微克,一剂有效,儿童可能需要接种第二剂。我们一看就知道,美国人是在数据不充分的情况下靠常识得出结论的。

当年年底在英国举行的全球药监峰会期间,我和美国同行私下交流时指出他们没有数据,开始他们并不承认。等我介绍了我们的数据后他们也只好蓦然认同。

你看,在没有充分的科学数据的情况下只靠科学常识和科学逻辑作出结论, 如FDA者也是会犯错误的。

由这个实例让我记住了,免疫记忆不是写在书上的一句话,它是刻在我们每个人基因里的一个真真切切的生物记忆。

由此,我们也有理由认为,新冠疫苗打三针是有必要的。因为两个人见过三次面肯定比只见过一次面记忆更深刻,回忆反应也更强烈。

同时,我们也有理由认为,注射疫苗不仅有利于这一轮新冠疫情防控,在未来人类必将面临的下一次“新新冠状病毒”流行中我们也有可能因这次注射疫苗而获益!

下次流行?是的,这是肯定的!我不是算命先生,我只知道它肯定会来,但不知道具体那一天会来!

4

免疫记忆这个概念我们记住了,对回忆反应的强度我们能不能给出一个定量评价呢?我们从两个方面来说。

,上述甲型H1N1流感疫苗的数据表明,回忆反应的作用超过了青壮年比老年和儿童免疫系统强的作用。

第二,从另一个疫苗的数据来看。我们再回顾一下我们做禽流感H5N1疫苗时的数据。

禽流感病毒与人类流感病毒谱系相差很远,人类免疫系统没有记忆。因此,禽流感H5N1疫苗45微克都打不出保护抗体,还需要加佐剂才能勉强过关。

上述两个试验不是头对头的试验,我们不能说有回忆反应比没有回忆反应,免疫能力提高三倍。但我们可以说,免疫系统的回忆反应不仅是一个有和无的概念,它是一个具有相当强度的人类免疫系统的实际能力。

它还意味着在人体感染病毒后,在体内病毒载量还较低的时候,人体就可以用更短的时间产生保护抗体,在面对病毒感染的时候,我们生存下来的机会就大大增加了!

5

顺便讲一下新冠疫苗的安全性问题。

与有效性或者保护效力相比,在新冠疫苗研发过程中,我们更担心它的安全性问题。特别是有无抗体依赖性增强效应,成为新冠疫苗能否研发成功的主要未知因素。

记得刚开始注射疫苗时很多同志纠结,有的同志说看斋主打不打;有的同志问我是不是接受的政治任务必须带头去打?其实完全没有那么复杂,我完全是自觉自愿去打的。

从全球多个独立的临床试验数据和几十亿剂次大范围无限制预防接种结果来看,新冠疫苗的一般异常反应与其它常用疫苗相类似。

同时可以肯定地说,新冠疫苗不存在抗体依赖性增强效应。这真是在疫情肆虐这一人类大不幸中的万幸。

抗体依赖性增强效应是指人类感染了某种病毒或者注射疫苗后产生抗体,当再次遇到该病毒时,抗体会和病毒结合成复合体,从而更容易侵入人体细胞,增强了感染性。这时,抗体已经不是免疫系统的战士,而成了病毒的卧底。

登革热病毒和某些肠道病毒具有这样的效应。这个问题大家可能没什么概念,我举一个例子。大家知道手足口病本来主要易感人群是儿童,发病部位也主要在“手足口”等表浅部位。

年前后,手足口疫情出现了新变化。一是成人感染者增加;二是脑部感染者也就是危重症患者增加。

中国医学科学院秦川教授课题组的实验室研究结果也表明,手足口病的主要感染毒株EV71感染动物后可以打开血脑屏障。当再次感染时会更容易发生脑病。

这个问题虽然科学界并没有明确定义为抗体依赖性增强效应,但它的临床表现和实验室研究结果都指向这一问题。

6

人类何其幸运,我们进化出了具有监测、识别、抗体制造、记忆和调控等强大功能的免疫系统;

人类又何其不幸,人体又有抗体依赖性增强效应。还是那句话,人体太复杂,疾病太复杂,人类切不可自以为是。

我们体内始终藏着一个掌握着好消息的天使,同时还隐藏着一个掌握坏消息的魔鬼,我们不知道谁先出来。

我们多行善事,互助互爱,也许天使就会始终伴随着我们。

资料来源:药事微言

作者介绍

进退斋主

长期从事卫生管理、医学教育和药品监管工作,研究员,曾任国家药品审评中心主任、国家药监局药品监管司司长等职。

END

健康号角|诚邀投稿

如果您擅长健康类文章写作,熟悉健康号角原创文章调性,我们将为您提供一个优质平台,我们一起携手共进,传播健康知识,为医者发声,为大众科普!欢迎投稿(要求:未公开发表的原创文章),一经录用,稿酬丰厚。联系方式如下:

征稿邮箱:health_media

.

转载请注明:http://www.admin15.com/lcbx/11797.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豫ICP备12000984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