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革热出血
登革出血热(DHF)是登革热的一种严重类型。起病类似典型登革热.发热~5天后病情突然加重,多器官较大量出血,休克,血液浓缩,血小板减少,白细胞增多,肝肿大。多见于儿童,病死率高。
年在泰国首先发现登革出血热,以后在东南亚、太平洋岛屿及加勒比海地区相继发生本病流行。
病原学
4型登革热病毒均可引起登革出血热,而以第型最常见。年在我国海南省出现的登革出血热也是由第型登革病毒所引起。
流行病学
登革出血热多发生于登革热地方性流行区的当地居民之中.外来人很少发生。可能由于多数当地居民血液中存在促进性抗体(enhancingantibody)之故。在东南亚.本病好发于1~4岁儿童,在我国海南省则以15~30岁占多数。
发病机制与病理解剖
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了。机体感染登革病毒后可产生特异性抗体,婴儿则可通过胎盘获得抗体,这些抗体具有弱的中和作用和强的促进作用,故称为促进性抗体。它可促进登革病毒与单核细胞或吞噬细胞表面的Fe受体结合,使这些细胞释放活性因子,导致血管通透性增加,血浆蛋白从微血管中渗出,引起血液浓缩和休克。凝血系统被激活则可引起DIC.加重休克,并与血小板减少一起导致各系统的出血。
病理变化主要是全身毛细血管内皮损伤,导致出血和血浆蛋白渗出。微血管周围出血、水肿及淋巴细胞浸润,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增生。
临床表现
潜伏期同登革热,临床上可分为较轻的无休克的登革出血热(Denguehemorhagiefever,DHF)及较重的登革休克综合征(Dengueshocksyndrome.DSS)两型。
前驱期~5天,具有典型登革热临床表现。在发热过程中或热退后.病情突然加重,表现为皮肤变冷、脉速,昏睡或烦躁,出汗,瘀斑,消化道或其他器官出血肝肿大.束臂试验阳性。部分病例脉压进行性下降.如不治疗,即进人休克,可于4~6小时内死亡。仅有出血者为登革出血热,同时有休克者为登革休克综合征。
实验室检查可发现血液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均增加.血小板减少.可低至10x10*9/L.以下。血液浓缩,血细胞比容增加。凝血因子减少,补体水平下降,纤维蛋白降解物升高血浆蛋白降低.血清转氨酶升高.凝血酶原时间延长,纤维蛋白原下降。血清学检查和病毒分离同登革热。
诊断与鉴别诊断
登革出血热的诊断标准:①有典型登革热临床表现;②多器官较大量出血;③肝肿大。具备其中~3项,同时血小板在x10*9/L以下,血细胞比容增加0%以上者,为登革出血热。同时伴有休克者.为登革休克综合征。
登革出血热应与黄疸出血型钩端螺旋体病、败血症、流行性出血热等疾病鉴别。
预后
登革出血热病死率1%-5%.登革休克综合征预后不良。
治疗
以支持疗法为主,注意水电解质平衡,纠正酸中毒。休克病例应尽快输液以扩张血容量,加用血浆或血浆代用品.但不宜输全血.以免加重血液浓缩。严重出血者,可输新鲜全血或血小板。中毒症状严重及休克病例.可用肾上腺皮质激素静脉滴注。有DIC证据者按DIC治疗。
预防
同登革热。
内科学症状体征儿科学实践技能外科学妇产科学急症处理诊断学老年护理实践指南养老护理员基础护理技能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http://www.admin15.com/jibzd/68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