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病证与传染病之登革热

登革热

由登革病毒引起的伊蚊传播急性传染病,以突起高热头痛伴皮疹等为主要临床表现。一般可引起患者肝、肾、心、脑退行性变,心内膜、心包、胸膜、腹膜、胃肠黏膜、肌肉、皮肤及中枢神经系统不同程度出血等。

中医文献中亦多有相关病证记载,如《广瘟疫论·渴》:“渴乃热象,时疫为热证而有不渴者。盖初起湿热相兼,为蒸气,热未胜湿,则郁闷、心烦而不渴。热已大盛,在经而不在胃,则烦躁、身热而不渴。在下而不在上,则燥结而不渴。在血分不在气分,则昏沉而不渴。疫邪初从太阴发者,胸腹满、呕而不渴。此外,无有不渴者矣。初起在表,发热、头痛、舌白而渴,脉必不浮、不沉而数,六神通解散加石膏、葛根,或九味羌活汤加石膏、葛根。半表半里,口苦咽干,目胀而渴,脉必数,小柴胡汤加天花粉、知母,或亦加石膏,或达原饮加石膏、葛根。邪已入胃,作渴、身热、自汗,舌现黄苔,或酱色,或黑燥,当察其胸、胁、少腹,按之无痛处而渴者,为有热无结,脉必洪,宜白虎汤。”又如《温病条辨》:“脉虚夜寐不安,烦渴舌赤,时有谵语,目常开不闭,或喜闭不开,暑入手厥阴也。手厥阴暑温,清营汤主之;舌白滑者,不可与也。夜寐不安,心神虚而阳不得入阴也。烦渴舌赤,心用恣而心体亏也。时有谵语,神明欲乱也。目常开不闭,目为火户,火性急,常欲开以泄其火、且阳不下交于阴也;或喜闭不喜开者,阴为亢阳所损,阴损则恶见阳光也。”

根据中医理论,可将登革热及其相关疾病划分为暑瘟湿热证、暑瘟气分证、暑瘟营分证、暑瘟血分证。

l典型登革热—暑瘟湿热证

1、辨识要点:符合典型登革热诊断;夏季多发;双峰热;皮疹;头身疼痛;出血;轻度肝肿大及转氨酶升高;舌红苔厚;脉数;病毒分离阳性。

2、治法:清暑燥湿

3、推荐方剂:《伤寒直格》卷下桂苓甘露饮、《珍本医书集成·湿温时疫疗法》飞马金丹、《医学启源》当归拈痛汤等

4、常用药物:石膏、寒水石、滑石、茯苓、白术、泽泻、桂枝、猪苓、当归、羌活、防风、苍术、知母、黄芩、玄参、升麻、苦参等

l轻型登革热—暑瘟气分证

1、辨识要点:符合轻型登革热诊断;夏季多发;发热口渴;皮疹稀少;全身轻微疼痛;无出血倾向;浅表淋巴结肿大;舌红苔厚;脉数;病毒分离阳性。

2、治法:清热燥湿

3、推荐方剂:《类证活人书》卷18白虎加苍术汤、《珍本医书集成·温热经解》清暑饮等

4、常用药物:知母、石膏、青蒿、六一散、荷叶、西瓜翠衣、金银花、丝瓜皮、竹叶、香薷、薄荷、当归、羌活、防风、苍术、知母、黄芩、玄参、升麻、苦参等

l重型登革热—暑瘟营分证

1、辨识要点:符合重型登革热诊断;夏季多发;双峰热;发病3-5日后突然加重;剧烈头痛呕吐;谵妄狂躁;消化道大出血;斑疹;脉数;舌红绛苔燥。

2、治法:清暑透营

3、推荐方剂:《温病条辨》清营汤等

4、常用药物:犀角、生地、玄参、竹叶、麦冬、丹参、黄连、金银花、连翘等

l登革出血热—暑瘟血分证

1、辨识要点:符合登革出血热诊断;夏季多发;双峰热;退热前后24h病情突然加重;多器官较大量出血;肝脏肿大;血小板<×/L;血细胞容积增加

>20%;休克;舌红苔燥脉数。

2、治法:清暑凉血

3、推荐方剂:《温病条辨》犀角地黄汤等

4、常用药物:干地黄、生白芍、牡丹皮、犀角等

参考文献:

蔡定芳.病证结合传染病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9

文案:张翼飞

编辑:李远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admin15.com/jbzl/972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豫ICP备12000984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