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革热无遗传性,常见症状是发热,全身肌肉
导语:登革热是一种通过伊蚊传播的登革热病毒感染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主要症状有发热、全身肌肉、骨骼、关节疼痛、极度疲劳、皮疹、淋巴结肿大、白细胞减少等。登革热是一种自限性的传染病,其预后一般较好,但也会出现休克、器官功能衰竭、死亡等并发症。
01患上这种疾病的患者,其患病的病因需要多方了解
(一)根本原因
首次出现的病毒血症是由伊蚊叮咬进入的。接着,该抗体就会在单核-吞噬细胞和淋巴组织的复制和再释放进入血液,从而导致二次的病毒血症。人体分泌的抗登革病毒抗体与登革病毒结合,能活化补体,提高血管通透性。同时,还能抑制骨髓内的白细胞和血小板,导致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出血。
(二)危害因子
1、旅游目的地是登革热的高发区域。
2、防治蚊子的方法不够完善。
02患上这种疾病的患者,会有哪些症状表现呢
(一)概要
登革热的潜伏期一般为3~14天,一般为7天。登革热是一种综合性的传染病,其临床症状包括发热、全身肌肉、骨骼和关节疼痛、极度疲劳、皮疹、淋巴结肿大等。
(二)典型征象
1、高烧阶段
(1)发热:成年患者发病迅速,症状多为寒战、发热,24小时后体温可达到40℃,5-7天后又迅速恢复。在一些病例中,发热在3-5天后就会恢复正常,一天后又会升高,这就是所谓的双峰型或鞍型。伴有头痛、关节痛、极度疲劳、恶心、呕吐、腹痛、腹泻、便秘等。脉搏可在初期加快,晚期则相对缓慢。早期的临床表现为面部潮红,结合膜充血,表面淋巴结肿大。因为严重的体力不支,一般要花几个星期来恢复。儿童发病缓慢、体温低、毒性少、康复迅速。
(2)皮疹:皮疹3~6d,皮疹多为斑丘疹或麻疹,也可伴有皮疹、红斑疹、出血点等。全身、四肢、躯干和头部都会出现皮疹,通常会出现瘙痒症状,一般在3-4天内不会消失。
(3)出血:牙龈出血、鼻出血、呕血或黑便、皮下出血、咯血、血尿、腹腔或胸腔出血等。
(4)其他:1/4的病人有轻微的肝脏肿大,少数病人出现黄疸,很少有脾脏肿大。
2、极点时期
通常发病时间为3~8天。在这段时间内,局部有大量的血浆渗漏,如腹痛、持续呕吐、球结膜水肿、四肢渗漏症、胸腔积液、腹水等。严重时可导致体温低、心跳过速、四肢湿冷、脉搏微弱、脉压下降、血压不能测等。随着休克的持续和加剧,病人可能会表现为急性酸中毒,多器官功能紊乱,并伴有大量的血液外溢性休克。
3、恢复时期
在极期后2~3日,病人的病情得到改善,消化道症状明显改善,白细胞、血小板计数恢复正常,并开始恢复。有些病人会有针尖样的出血点,还会有皮肤瘙痒的症状。
03患上疾病的患者,应该如何进行检查治疗,值得我们注意
(一)预计检查
如果病人出现高烧,全身肌肉,骨骼和关节疼痛,极度疲劳,并出现皮疹,应立即寻求治疗。医生会先做身体检查,询问病史,如果有登革热的嫌疑,应做血常规,尿常规,血生化,血清学,病原学及放射学等。
(二)体格检查
1、首先要做的是检查病人的脸部有没有急性面瘫,高烧时会有潮热。
2、对体温、血压、脉搏、心率等基本指标进行测量。
3、对病人皮肤是否有皮疹,瘀斑,皮下出血,淋巴结肿大,皮肤温度变化等进行检查。
(三)化学检查
1、血液检查
在多数情况下,白细胞的总数量在初期下降,在4-5天为 水平,而在白细胞分类中以中性白细胞为主要指标。多数患者出现血小板下降,最多可达10x/L。
2、尿常规检查
可见少量的蛋白和红细胞,可见症状。
3、血液生物化学
超过半数的病人进行了转氨酶 脱氢酶的检测,一些病人出现了心肌酶,尿素氮,肌酐的增高。部分病人血清中的转氨酶、天冬氨酸转氨酶均有轻微到中等程度的增加,而血清中的总胆红素明显增加,而血清白蛋白则明显降低。一些病人会有低血钾和其他的电解质失调。在出血功能测定中,纤维蛋白原减少,凝血酶原持续时间增加,某些凝血因子持续时间增加,凝血因子II,V,VI,IX,X减少。
04患病的患者,除了需要及时的治疗,良好的护理也很重要
(一)概要
平时要加强自身的管理,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增强身体的免疫力,减少复发的概率。
(二)精神治疗
病人有传染性疾病,精神压力大,家人要多
转载请注明:http://www.admin15.com/jbzl/126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