泪崩夫妻双双捐献遗体,死后10余年

▲点击上方图片,获取报名链接

死亡能否算是生命的终点?对有些人来说,是另一个开始。

9月25日,昆明医科大学生命科学馆入口处,一对特殊的骨骼标本“会面”了,他们分别是云南神经外科奠基人、昆明医院神经外科教授李秉权和他的夫人,昆明医院妇产科教授胡素秋。时隔多年,他们以一种特殊的方式“重逢”在母校。

年3月,李秉权逝世。按照其生前遗嘱,他的遗体被捐献给昆明医科大学。年冬,胡素秋追随丈夫而去,也将遗体捐献给昆明医科大学,并在遗嘱中称,将眼角膜、肝、肾等器官供给需要的病人。

“生为医学教授,逝做无语良师。”

事实上,李秉权去世后在捐献遗体时,曾遭到部分家属的反对。但看到陈列出的骨骼标本时,子女落泪表示,理解了两位老人的选择:“我感到他们‘重生’了,一起回到另外一个讲台。”

图为李秉权、胡素秋结婚照

图自中新社

图为李秉权、胡素秋夫妇在家中合影

图自中新社

李秉权、胡素秋的亲友及昆明医科大学师生鞠躬致敬

图自中新社

近年来,随着人们“死亡观念”的不断进步。我国器官捐献和遗体捐献的数量也在不断增多。也因为这些捐献者的无私奉献,越来越多的重病患者,重新获得了生的希望;越来越多的医学生,学到医学实践的知识与经验。

一家两代三人捐遗

9月24日下午,苏州医院内,62岁的张家奎接受眼角膜移植手术,重新看清了世界。而眼角膜的捐赠者,正是79岁的苏州老人杨培汉。

杨培汉老人

图自紫牛新闻

杨培汉一生有一个心愿:“如果有一天我不在了,请把我的遗体无偿捐献给苏州大学医学部,可以用于医学研究;将眼角膜捐献给苏州医院,可以给别人带来光明。”

更有意义的是,33年前杨培汉的父亲杨汝杰捐献自己的遗体,成为苏州首位遗体捐献者,他的骨架被制作成标本一直在苏大医学部。年,杨汝杰的侄女李佩霞也无偿捐献了遗体。如今,杨培汉的子女也将成为遗体捐献志愿者。祖孙三代都选择将自己的遗体捐献给国家。

杨汝杰骨骼标本

图自紫牛新闻

杨培汉的儿子杨涛和女儿杨洁告诉记者,他们也会继承父亲和爷爷的精神:“我爷爷、爸爸做了这么一件有意义事情,作为儿女我们特别骄傲。”

弥留之际,仍不忘嘱咐

10月9日,石家庄79岁老人王严因病去世,在弥留之际,老人仍不忘嘱咐自己的亲人一定要按遗嘱办。原来,早在年,她和丈夫张月鹤就办理了器官和遗体捐赠的公证,希望在人生 时刻也能帮助到他人。老人病逝后,她的眼角膜和遗体捐赠给了河北省红十字会。

王严和丈夫张月鹤

图自燕赵都市报

王严的丈夫张月鹤告诉记者,年前后两人双亲先后去世,在操办后事时,两人有了无偿捐献器官和遗体的想法,“将器官和遗体捐赠出去,帮助他人,这样做更有意义。”

在妻子王严病逝前,医生曾找到张月鹤老人询问家里人是否改变心意,张月鹤却说“妻子对于这件事从未动摇过”……“她去世前两个小时,也一直把这件事记挂在心上。”

张月鹤

图自燕赵都市报

事实上,当时夫妻俩做出器官和遗体的捐赠决定时,子女们并不赞成,但十几年间,子女们越来越能接受父母的意愿。“通过妻子的事情,女儿也深有感触,也有了捐献器官和遗体的想法……”

如今,我国器官捐献和遗体捐赠的数量也在不断增加。根据国家卫健委提供的数据,截至年底,我国累计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1.8万余例,年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达例,完成器官移植手术例,捐献、移植数量均位居世界第2位,亚洲第1位。

来源:紫牛新闻、燕赵都市报、中国新闻社、光明网、新浪微博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

《交广有话说》联系-

商务合作联系方式:-

更多新闻

?南宁一些小区和学校出现登革热病例?南宁疾控中心回应了

?南宁家长当心!一男孩突然肚痛不止,才发现吃的益生菌食品长出三种颜色……

?无锡高架桥遇难者身份曝光!涉事运输公司被曝有“案底”

▲点击上方图片,获取报名链接

在死后帮助他人延续生命

或是为医学事业作出贡献

让自己生命的价值得到延续

死亡也可以是另一种“开始”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admin15.com/jbzl/11924.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豫ICP备12000984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