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这首四十个字的成名作,很多人一生都
说起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的《草》一诗,几乎妇孺皆知,家喻户晓,很多人会毫不费力地背出四句诗来。因为在小学二年级的语文课本中,就选入了这首诗。然而,说起《赋得古原草送别》一诗,知之者却寥寥无几。但若把这首诗的内容说出来,都会大吃一惊:真是既熟悉又陌生的一首诗!熟悉的是前半部分,陌生的是后半部分。这首诗的全部内容如下:
赋得古原草送别
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诗文大意为:长长的古原上春草是多么茂盛,每年秋冬枯黄春来草色青青。无情的野火烧不尽它的根须,春风吹来大地又是春草丛生。野草野花蔓延着淹没古道,艳阳下草地尽头是你的征程。我又一次送走知心的好友,茂密的青草代表我的深情。
其实,在小学时,我们都被欺骗了。实际上《草》和《赋得古原草送别》是同一首诗,只是选入小学语文课本时,为了适应儿童的特点,便于孩子理解接受,只选了前四句,而这前四句就成为我们很多人一生的记忆。完整的诗篇应该是八句,其主题也不是咏草,而是写离别。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成名作,作于贞元三年(公元年),诗人时年十六岁。诗是应考的习作。按科场考试规矩,凡指定、限定的诗题,题目前须加赋得二字。据载,诗人这年始自江南入京,谒名士顾况时投献的诗文中即有此作。起初,顾况看着年轻白居易说:米价方贵,居亦弗易。虽是拿白居易的名字打趣,却也有言外之意,说京城不好混饭吃。及读至野火烧不尽二句,不禁大为嗟赏,道:道得个语,居亦易矣。并广为延誉。(见唐张固《幽闲鼓吹》)。
一岁一枯荣这首诗通过对古原上野草的描绘,抒发送别友人时的依依惜别之情。前四句可以看成是一曲野草颂,进而是生命的颂歌。全诗章法谨严,用语自然流畅,对仗工整,写景水乳交融,意境浑成,是赋得体中的绝唱。其中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一联作为一种韧劲有口皆碑,成为传之千古的绝唱。
首句破题,“离离原上草”,离离,青草茂盛的样子。多么茂盛的原上草,这句本从“春草生兮萋萋”(淮南小山《楚辞招隐士》)脱化而来,却不着痕迹,诗人抓住了“春草”生命力旺盛的特征,为后文开出很好的思路。“一岁一枯荣”句,两个“一”字复叠,形成咏叹,状出一种生生不息的情味,自然引出三、四两句。
野火烧不尽“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是“枯荣”二字的发展,为读者展现出一幅形象的画面。古原草的特征就是具有顽强的生命力,烧不尽斩不绝,即使地面上烧光了,地下的根仍会残存,只要还有一点根须,来年会更青更长,迅速蔓延荒野。诗人抓住这一特点,用“野火烧不尽”一句,造就一种壮烈的意境。野火燎原,烈焰可畏,瞬息间,大片枯草被烧得精光。诗人强调毁灭的力量,毁灭的痛苦,是为着强调再生的力量,再生的欢乐。烈火再猛,也无奈那深藏地底的根须,一旦春风化雨,野草的生命便会复苏,以迅猛的长势,重新覆盖大地。“春风吹又生”一句,语言朴实有力,“又生”二字下语三分而含意十分。此二句不但写出“原上草”的性格,而且写出一种从烈火中再生的理想的典型,一句写枯,一句写荣,“烧不尽”与“吹又生”是何等唱叹有味,对仗亦工致天然,故卓绝千古。
春风吹又生三四句承“古原草”重在写“草”,五六句“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则是一转,将重点落到了“古原”上,以引出“送别”题意。“远芳”、“睛翠”都写草,而比“原上草”意象更具体、生动。芳曰“远”,古原上清香弥漫可嗅;翠曰“晴”,则绿草沐浴着阳光,秀色如见。“侵”、“接”二字继“又生”,更写出一种蔓延扩展之势,再一次突出那生存竞争之强者野草的形象。“古道”、“荒城”则扣题面“古原”,极为贴切。虽然道古城荒,青草的滋生却使古原恢复了青春。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诗人并非为写“古原”而写古原,而是为了安排一个送别的典型环境:大地春回,芳草萋萋的古原景象如此迷人,而送别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该是多么令人惆怅,同时又是多么富于诗意呵。以萋萋春草比喻离愁和远思,在我国古代早有传统。“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淮南小山《楚辞招隐士》)说的是看见萋萋芳草而怀思行游未归的人。而这里却变其意而用之,写的是看见萋萋芳草而增送别的愁情,似乎每一片草叶都饱含别情,那真是:“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李煜《清平乐》)。至此点明“送别”主题,结清题意,关合全篇,“古原”、“草”、“送别”浑然一体,意境天成。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小学语文教材中截取前四句,自然表达不出“送别”的主题,但前四句完全可以看成是一曲野草颂歌,进而是生命的颂歌。所以,前四句完全可以独立成篇,同时冠以《草》为题,一首新的诗作就产生了,而且丝毫没有违和之感。对于大多数不从事文学研究和非文学爱好者而言,一生大约再无机会接触到这首诗的全貌了,所以,很多人坚持这首诗只有四句也就不足为怪了。
文中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如不慎触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删除。
转载请注明:http://www.admin15.com/jbzd/131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