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蚊密度上升期,警惕登革热等蚊媒传染病
七
月
天气日渐炎热,
台风捎来雨水,
蚊虫活动进入活跃期
近期,根据市、镇两级疾控中心对我镇监测结果显示,蚊媒密度有上升趋势,个别社区布雷图指数达到14(中度风险),超出安全范围。
布雷图指数:即每调查户所检出的孑孓(蚊幼)阳性容器个数,是衡量登革热传播风险的指标。布雷图指数在5以下时,属于安全范围,如超过20,一旦有外部病例输入,极有可能造成登革热的流行。
而且
暑假来了,不少家庭会筹划带孩子外出游玩,东南亚、南美及大平洋地区是热门目的地。
目前,归国入境人员感染(输入性病例)是我省登革热发生的主要原因。去年,我镇也曾发现过从东南亚归国人员感染登革热的病例。
这形势,
让镇疾控中心的同志操碎了心:
登革热是一种什么样的疾病?
登革热是由登革病毒引起的急性病毒性疾病,通过蚊虫叮咬在人群中传播。登革病毒的主要媒介是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俗称“花斑蚊”。
人感染登革热病毒后,经过3至15天的潜伏期,患者多以发热为首发症状,典型病例出现头痛、骨痛、关节痛、肌肉痛,部分患者出现皮疹,严重者可因休克或其他重要脏器损伤导致死亡。
登革热的典型症状是“三红、三痛”,即:
面、颈、胸部潮红
头痛、眼眶痛、肌肉与关节痛
即将出游享受阳光和沙滩的人们
需了解登革热地理分布:
登革热主要分布热带和亚热带地区,以南美洲、东南亚及大平洋地区如印度尼西亚、新加坡、泰国、越南、缅甸、印度、不丹、斯里兰卡、马尔代夫、孟加拉等较为严重。
我国广东、广西、福建、云南等也有登革热疫情,以输入性病例为主,同时伴有输入性病例引起的本地病例和疫情的暴发。
防蚊攻略
前往流行地区旅行
备好防蚊用品,穿浅色长衣裤,避免到蚊滋生地方
入境时
如出现持续高热、皮疹和“头痛、眼痛、肌肉关节和骨骼疼痛”症状,应当向卫生检疫机关申报健康情况
入境15天内
如出现上述症状,应当立即就医,并向医生说明近期的旅行史
然而
登革热防控,仅靠外堵输入策略是不够的,
除了卫生部门的监测、预警、救治,
更需全镇各社区、各单位和市民共同参与
人人动手清积水
清除家居和外环境积水是登革热防控的关键措施。
请市民从自我做起,齐行动,清积水。
落实属地责任
各社区居委会卫生干部要加强对旧村街道、居民小区、建筑工地、商贸市场等场所的卫生巡查,及早发现并发动群众清除蚊虫孳生地与卫生死角。
此刻,平时慈祥可爱的居委会大妈,必须化身为“灭蚊斗士”。
科学消杀
镇、村消杀队定期开展消杀灭蚊作业,注意定期换药或多种药品交替使用,避免蚊虫产生抗药性。
爱国卫生齐参与,预防登革热!
编辑:小勇、sherry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http://www.admin15.com/jbzd/100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