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耕掌中宝陈卓教授教你把稻田青蛙凑

白癜风早期症状 http://pf.39.net/bdfyy/jdsb/191218/7696544.html

亲授专家陈卓:贵州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重点领域创新团队贵州大学绿色农药与农业生物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核心成员。主要从事茶树、水稻等粮经作物病害发生流行机制、新农药作用机制的研究,以及茶树和水稻病虫害生态调控研究与示范推广工作。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贵州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教育部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我:“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古诗这样描写,是不是说,青蛙本来就和稻田是“闺蜜”,所以我们才在田里养青蛙?陈卓:确切地说,青蛙和稻田是互惠互利的“好朋友”,稻田养蛙也会形成一个互惠互利的系统。自古以来,我国老百姓就将青蛙作为稻田的“植保卫士”。蛙可捕食如稻蝗、蚱蜢、叶蝉、稻飞虱、稻象甲、粘虫、大地老虎、二化螟和灰种蝇等对农作物有害的昆虫。蛙的生存活动,可疏松土壤、降低土壤容重、增加土壤孔隙度,进而改善土壤结构,促进水稻根系呼吸,利于根系养分吸收。蛙的活动利于老叶、枯叶脱落,改善水稻基部通风环境,降低水稻纹枯病等水稻病害的发生率。一定密度的饲养,蛙还可通过踩踏和跳跃活动能有效抑制部分种类的杂草。稻蛙复合种养的稻田,土壤微生物数量及活度、酸性磷酸酶活性均显著增加,促进难溶性磷的转化与利用,稻田土壤肥力水平显著提高。此外,蛙粪含有丰富的氮磷钾,为水稻生长提供肥料养分。

我:是不是所有的稻田都适合稻蛙复合种养?陈卓:还是有讲究的。环境安静、水源充足的稻田最合适。便于围栏围网,且水质符合淡水养殖用水水质标准,不能有生物污水、农田废水等污染水源,这样的稻田,才适合稻蛙复合种养。

我:这么说来,稻蛙复合种养基地建设也不是“原生态”就行的,应该有些要求吧?陈卓:是的。需要设置蛙的栖息地和防护网。面积设置为:80%的面积种植水稻;10%的面积种植万寿菊、除虫菊、格桑花、芝麻等蜜源植物以及香根草等诱集植物或经果菜作物,也可用于布置食台、安置诱虫灯;20%的面积为蛙建设水沟和坑凼,便于蛙的饲养和栖息。蛙的天敌多,有蛇、鸟、鼠等;同时,蛙善于攀爬和跳跃——为防止天敌的捕食和自身的逃逸,需在加固稻田田埂,稻田四周要用坚固材料做桩。利用聚乙烯网进行围网,围网高度1.0-1.2米,地下埋入10厘米,网片下部围40厘米高度的塑料膜、铁片,防止鼠、蛇等小动物破坏围网。同时,稻田的进出水口采用铁丝网安置拦蛙栅。在稻田上方2米,平挂防鸟网。待蛙生长重量至30克左右,可取掉天网。天网也可用驱鸟器替代。

我:那么,稻田周边的植物,是“管他的”呢,还是“要管他”?陈卓:要管,一定要管!不能“养儿不教”。我们需要在稻田周边种植蜜源植物和诱集植物。蜜源植物:田埂可种植万寿菊、除虫菊、格桑花、芝麻、向日葵等蜜源植物,可为稻田天敌提供食物来源、增加稻田天敌的种群数量,也能为蛙提供栖息的场所。诱集植物:田埂种植香根草作为二化螟的诱集植物。种植间距可按5至10米一丛的密度。

我:都有些什么品种的蛙可以养在田里?我们有没有“挑三拣四”的余地?陈卓:当然有啦!稻蛙复合种养可选择美国青蛙、虎纹蛙、沼蛙、黑斑蛙、古巴牛蛙等。但是,当前贵州、湖南、四川等地主要推广黑斑蛙。

我:水稻品种选择和栽种方式有要求吗?陈卓:是的,我们需要选择对病虫害抗性、株型紧凑的水稻品种。在抗病虫特性方面,尤其要重视对病害的抗性选择;亩栽种密度为至丛;栽培采用水稻宽窄行标准化栽培技术。我:投放蛙宝宝时,有哪些注意事项?陈卓:投放密度可设置为每亩只至只。幼蛙放养前,采用每亩公斤生石灰对稻田消毒,清除病源,并去除自然条件下的蛙类等野生动物。放养前10至15天,水稻移栽定植,每块田选择大小规格一致、无病健壮的蛙苗。幼蛙下田时,用食盐水或高锰酸钾溶液浸洗10分钟。蛙苗投放密度由稻田生态系统构成、稻田综合产值构成比(综合稻与蛙的经济效益)等因素决定。不建议投放密度过高或过低。密度过高,会与水稻竞争生存空间,限制水稻产量,同时,产生过多氮肥,造成稻田污染;密度过低,稻田内的食物可供蛙苗采食,难以对蛙进行驯食。

我:家里养金鱼需要投喂,稻田养蛙是否一样?陈卓: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青蛙也一样。尽管稻田生物可作为蛙的食物,但为保证蛙蛙肉品质、市场售价以及后期深加工,需人工增加优质饲料。可采用灯光诱虫,培养黄粉虫、蚯蚓、水生生物等和投放人工饲料等。人工饲喂需安置食台,通过定时定点投放颗粒类蛙类专用饲料,进行诱食驯食。人工饲喂需注意定时、定点、定量,投放在食台上,投放时间宜定在上午和下午7至8点。残存饲料需及时清理,防止霉变饲料导致蛙生病。日投喂量宜根据蛙的个体大小及稻田自然食物量决定,一般幼蛙体重6%至7%,成蛙体重2%至4%。

我:喂食都有这么多讲究,平时的管护肯定也不能偷懒,对吧?陈卓:幸福不是毛毛雨,不会从天上掉下来。稻田养蛙,日常管理最重要的,就是水质调控和疾病预防。养殖期间,适时更换清洁水,保持蛙沟中水深0.4至0.5米。蛙沟每15至20天,按照20克/立方米水体,泼洒1次生石灰。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加强巡田,一旦发现病蛙、死蛙,及时清除。

我:看来,每个环节都不能偷懒,复合种养的稻田也得要施肥,对不对?陈卓:恰好这个懒可以偷了。蛙粪过腹还田是很好的有机肥。此外,残饵也能作为很好肥料。因此,稻蛙复合种养的稻田基本不需要施肥。当然,如果稻田肥力不足,还得要施肥。按照“施基肥为主,多用有机肥,不用化肥”的原则,移栽前10至15天,翻耕大田,按至公斤/亩用量施用有机肥,可添加5至10公斤/亩的尿素。我:这个懒偷得好爽!既然这样,我是不是可以大胆推理,既然青蛙可以吃掉害虫,那么,就不需要杀虫剂了?陈卓:对的,稻蛙复合种养的稻田害虫明显减少,基本不考虑使用杀虫剂。如稻瘟病、水稻纹枯病等病害需要防治,尽量选择井冈霉素、春雷霉素、枯草芽孢杆菌等生物农药。注意在施药时减少药剂漂移,引入活水调高水位。施药后,尽快排水,减少药剂在水体中的存留。除草采用整体灭茬除草为主,水分管理、人工拔草为辅,不施用化学除草剂。我:养的蛙长成后,怎样捕捞才能增加收益?陈卓:按照“市场导向、分批分次捕捞”的原则即可。待水稻趋于成熟,田埂摆放地笼,进行蛙的捕捞。选择重量在40至50克的蛙,先行上市;个体较小的蛙,可再放入稻田养殖一段时间至水稻收割。图片来源贵州大学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张凌王琳

编辑喻辉

编审施昱凌



转载请注明:http://www.admin15.com/jbjc/1300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豫ICP备12000984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