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革热防控,需要您的参与

登革热(Denguefever)是由登革病毒(Denguevirus)引起,经伊蚊(俗称花斑蚊)传播的急性传染病。在我国属于乙类法定传染病,具有典型的输入性、突发性、传播迅猛、发病率高、人群普遍易感、重症病例死亡率高等特点。

如果您出现持续3-7天的高烧(39℃以上),同时伴有以下症状中的两种及以上—头痛、眼眶痛、肌肉与关节痛、皮疹、腺体肿大、恶心和呕吐,且近期去过登革热流行区工作、生活或旅游的,就应当考虑自己可能感染了登革热。这时医院就诊,提醒医生自己可能得了登革热,并自我采取防蚊隔离,防止进一步扩散。

如果出现首发病例,7天内成蚊灭杀和孳生地清除没有做到位(达不到登革热伊蚊安全阈值的控制指标),面临的风险是伊蚊叮咬产生的二代病例和登革病毒经卵传递,出现感染登革病毒的伊蚊幼虫。

如果在出现二代病例后,灭成蚊和清除孳生地依然没有做到位,意味着更多感染伊蚊幼虫羽化后成蚊(依然带有登革病毒)出现,会继续叮咬并感染健康人群,这个时候登革热病例数将会在短时间内呈几何增长。

防控登革热疫情两大法宝

1

成蚊速杀

在伊蚊活动的高峰期(一般是下午15:00-18:00),病媒应急处置队伍进入工作区域(核心区和警戒区)开展空间超低容量喷雾和室外滞留性喷洒灭蚊;按照“十”字划分区域,2人/组处置一个区域,共4组,早期以空间超低容量喷雾快速杀灭成蚊为主。

2

蚊虫孳生地处置

蚊虫孳生地(积水)的清理,重点是居民群众共同参与,开展自家翻缸倒罐的清积水工作,室内外的积水,易清除的就及时清除。较难清除的,如雨水井、集水井、明沟水等,就需要专业队伍投放灭蚊幼剂控制。

清除蚊虫孳生地是登革热疫情控制的基石

贯穿于整个登革热疫情处置过程。对各种可能孳生蚊虫的水体依据孳生地性质分别采取翻、清、通、填的分类管理与处置的原则。如果蚊虫孳生地没有清除干净,那么之前所做的防蚊灭蚊工作成效可能会付之东流。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下经济发展和全球一体化进程的推进,在这个“地球村”里生活的“村民”都可能面临着蚊媒传染病的威胁。既然当蚊媒传染病来临时谁都没法独善其身,那不如就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参与防蚊灭蚊工作。

登革热防控需要您的共同参与!

供稿:杨迎宇

编辑:何苗苗杨迎宇

审核:王海健宗莲孟杨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admin15.com/jbby/777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豫ICP备12000984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