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大学三农一线党旗红乡
「本文来源:广西日报」
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大学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根据“组织共建、队伍共管、人才共育、困难共帮、资源共享”的共建目标,与学校定点帮扶的大史村等6个村开展结对共建工作,多措并举、持续发力,为乡村振兴发展贡献力量。
年4月,该校选派7名有党建工作经验、热爱农村工作、有农业技术特长的教师担任靖西市禄峒镇定点帮扶村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员。同时,充分发挥学校办学优势,依托广西乡村振兴学院及成立的8个产业服务队,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支持和智力支撑。
发挥党建优势
实施组织共建建强村级党组织
积极推进基层党建规范化建设,建强村级党组织。该校发挥自身党建优势,定期交流党建工作经验,共享党建工作信息和制度,不断提升基层党组织的建设水平。今年以来各结对共建党支部为加强学校定点帮扶村党组织建设,支部书记带头深入结对共建村讲党课,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深入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先后落实果树栽培、动物养育、困难党员慰问、学生防溺水知识传授、农产品电商培训等16件实事,培训群众达余人,进一步加强村级党组织规范化建设,提升基层党员队伍的素质,提高帮扶村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发挥农业优势
聚焦产业振兴大力开展产业帮扶
今年以来,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基础上,积极推进产业振兴,该校发挥农业技术优势,突出特色,全力做好6个结对帮扶村的产业发展。
突出重点,打造特色产业。该校根据6个帮扶村的不同情况,分别帮助帮扶村制定了产业发展规划,重点发展种桑养蚕、果树、蔬菜、食用菌、养殖等特色产业,为帮扶村产业振兴发展指明了方向。同时投入帮扶资金44万元,并多方筹措资金,进一步扩大原建成的11个产业发展基地(含示范基地5个)的产业建设规模。
强化组织,壮大村集体经济。为提高产业发展的组织化程度,在该校的帮助和指导下,各帮扶村围绕“村集体经济+”思路,以专业合作社为主导,以发展产业为核心,以股份合作为方向,通过与龙头企业或种养大户合作,探索“公司+合作社+农户”经营模式,动员群众多方参与、抱团发展,截至目前,今年大史村村集体经济新增收入近30万元,其他5个村村集体新增收入6万—13万元。
依托乡村振兴学院
聚焦人才振兴大力开展培训教育
依托广西乡村振兴学院,统筹利用现已成立的玉林、贵港、象州等3个分院在全区各地办学、培训等资源,构建“一校多地”办学模式,深入抓好人才振兴。年5月,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学院荣获全国乡村振兴人才培养优质校称号。
加强学历教育,提升乡村振兴人才素质。依托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大学等涉农院校开展成人高等学历教育,积极探索“一校多地”的办学模式,依托当地党校、涉农职业院校、职教中心等联动实施,推动全区各级各类乡村人才提升大专学历教育(函授)。今年开展了名村支书大专学历教育提升工程。
统筹各层次人才,开展乡村人才教育培训。面向自治区、市、县、乡、村各级农业农村干部开展教育培训,提高干部的业务能力和技术水平;面向全区开展涉农企业人员、新型经营主体带头人及相关人员的素质提升培训;今年已承办一系列高素质农民培育培训班,共培训多人。开展全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基层干部综合素质能力提升等培训班,共培训人。同时,学校组建8个产业服务队,定期深入帮扶村开展农业技术人才培训,提高农民的技术技能水平和创业创新能力,今年共开展培训22期,培训人次,进一步为乡村振兴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研究解决突出问题,开展乡村振兴理论研究。重点围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战略,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破解当地农业产业发展短板,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政策,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等方面开展理论研究。学院各基层党组织党员教师深入结对帮扶村开展产学研研究,其中,动物科学技术系党员教师深入必隆村开展富硒养殖产业课题研究,申报2个市厅级自然科学课题项目《枯草芽孢杆菌和富硒酵母在养鸡产业扶贫中的应用示范》《丁酸梭菌和富硒酵母在蛋鸡产业扶贫中的应用示范》,积极推进必隆村养鸡示范产业基地健康发展。
(黄广萍黄家远)
转载请注明:http://www.admin15.com/jbby/14132.html